A7:E教中国▪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9期 总第6086期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9期  下一期
融学于境 撬动未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俊华 发布日期:2021-11-29 08:47:20

暑期一开始,大丰教育界就刮起一股“融课堂”旋风。“融课堂”导学案、课例建构和试水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助推着大丰教育改革。从“融课堂”的顶层设计来看,大丰教育人是极具远见和卓识的,尤其在“融课堂”的实施策略方面明确了四条途径,即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对小学语文来说,融学于境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语境,只有在精心创设的情境和匠心独运的语境中,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一、创设情境,震撼学生心灵


1.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解决重点问题或突破难点,常常需要借助真实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亲身感受,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首先播放歌曲《送别》,屏幕上出现黄鹤楼俯临长江的场景,杨柳依依,繁花似锦,李白和孟浩然凭栏远眺,依依惜别。此情此景,学生如临其境,被诗人的友情深深打动,进而体悟到诗人和好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真情实境,让教育真正触及灵魂。


2.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辨


语文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以低沉的声音说道:“多么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冻死街头。她的死跟谁有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是那个男孩捡走拖鞋导致她光脚冻死的,有的说是狠心的爸爸让她不敢回家将她逼死的,有的说是毫无同情心的富人们不买火柴又不肯施舍致使她饿死的……激烈的争辩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们最终明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没有人关心疼爱她,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造成的。教师设置这一情境,瞬间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效地领悟文本。


二、契合语境,启迪学生心智


1.贯通上下文语境,自明其义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特别是对句子的理解,只有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融会贯通。如学习《灰雀》一文时,对“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去哪了”,文中没有明说,初读似乎不明所以,但细读前后内容,就会发现这与男孩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神情、语言都暗示了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这样联系上下文语境,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体会到列宁爱护动物的美好品质,更敬佩他维护男孩尊严的宽广胸襟。


2.营造虚拟语境,自悟其理


语文学习需要借助多种手段促进语言的内化。过于直白的教学不易被学生接受,适当地营造虚拟语境,能巧妙地化解难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教学中,为深入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之间的情义,可在课堂营造一个采访的环境。教师可扮作记者,学生扮演傣族人民,进行现场采访。通过采访对话,学生能充分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这样的环境更能让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  


总之,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融学于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和内在素养,才能在实际意义上促进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撬动大丰教育的未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