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8期 总第6146期 2022年05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8期  下一期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卫红 发布日期:2022-05-02 10:17:23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得到了高度重视,概念教学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教学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设计,依据概念的种类和形式进行教学,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其创新思维。因此,概念教学作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理应被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设计和指导,促使学生轻松学习概念。


一、更新小学数学教学理念,高度重视概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科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基本教学指导方针,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彰显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实际的数学教学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小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才可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这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把数学概念融入具体的应用题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法则。如:开学了,小明去文具店购买文具,买了一本作业本花了2元、一支铅笔花了1元,还有一个笔袋花了9元,那么请同学们算一下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该应用题考查的概念核心就是“十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可以得到:1+2+9=12(元)。小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理解了数学概念,提升了解题效果。


二、针对不同概念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奠定学生数学基础


整个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需要结合知识的特殊性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概念理解水平,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扎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可以为学生后续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升提供助推力。


图画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可以突破小学生的思维难点,结合概念的内涵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鼓励小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揭示其内涵,有利于促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定义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用词简单有效、抽象和概念性强的特点,需要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和指导,帮助小学生理解概念的深层次本质。


例如,在小学生初步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认知性的教学,帮助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初步认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小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讲解,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分数的含义。


三、建立小学数学概念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综合设计,全面利用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进行融合性教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概念体系,系统辅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只有突破概念教学抽象化和复杂化的难点才可以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小学数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的基本特征,前后知识点联系十分密切,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综合巩固教学,对概念进行分类化、规范化或者系统化整理,形成网络结构,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在小学数学经典应用题“行程问题”时给出如下例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了全程的八分之三后距离中点位置还有20km,试问这条路全程长为多少千米?这是一道典型的行程应用题,借助画图可辅助学生理解,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经过实践检验的概念教学对提升数学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数学基础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完善的概念知识体系,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基本内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增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水平。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