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33期 总第6190期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33期  下一期
农村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腾蛟 发布日期:2022-09-01 15:37:52

在农村数学教育中,计算能力是数学课堂的基础内容和关键部分,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来说较差,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教学设施都没有城市学校先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和效率。所以,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计算技巧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一、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数学计算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数学教材理论知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身消化理解,再应用于生活中,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速度、水平和准确度。


但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的意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不重视,等等。


调查发现,农村教育水平整体比较差,学生学习条件不佳,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性地对课本习题反复进行训练,缺乏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同时容易对数学计算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数学计算习惯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数学计算无处不在,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小学数学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可能由于紧张和浮躁,审题不认真,导致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充分了解题目要求之后再开始作答,降低出错率。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计算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练习题训练时,可以先阅读一遍题目,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给出的计算已知条件有哪些,未知条件有哪些,计算要求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审题,审完题后告诉教师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审题情况对学生自主思考结果进行引导,计算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引导学生改进计算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改进计算方法对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准确度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不断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曲线,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第二,掌握行之有效的计算技巧,好的计算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校外辅导被严令禁止,同时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也相对不高,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低,所以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的学习中,教师给出“15和3”“54和27”“11和2”等组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求解,发现求解因数和倍数的规律,同时教授学生“11”和其他数字相乘可以使用错位相加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技巧性。对一些简单并且常用的计算答案,学生可以进行记忆背诵,在做题时直接使用而不用手动计算,有利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节省计算时间。


3.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加强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应用学习。比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加法”时,鉴于学生此时对加法并没有什么概念,教师可以买小零食或者买文具的情景引入加法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将课本上的知识生活化。教师通过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使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当家里的小财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课后的知识巩固,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计算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增强农村小学生在社会成长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总结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技能,计算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农村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搜集教学资料,针对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加强课堂和课后的计算练习,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