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英语课程涉及的词汇和知识较为简单,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逐步推进,在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将其他素材融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传统文化正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切入点。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西方文化,体会到文化的差异,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感。
一、重视关联教学,挖掘传统文化素材
东西方礼仪对比 小学英语课文介绍了西方的问候方式和各种称呼,教师可以将其与中国古人的问候方式及称呼进行对比,自然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教师”这个称呼,学生总是习惯在教师的名字前面加上“teacher”。即便教师予以纠正,仍然有一些学生改不过来,究其原因就是中西方习惯的不同。经过教师的对比讲解,学生对知识点内容印象深刻,之后使用过程中的错误率也会降低。
东西方节日对比 节日是小学英语课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关联点。教师在介绍欧美节日时可以适当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将二者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翻译成英文,利用课外阅读时间做一个传统节日的专题课,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呈现出古代节日的盛况,帮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
东西方饮食对比 食物在小学英语课本中也占据了数个单元,课文中关于食物的单词大多是西式餐点,教师在讲授这些单词的同时,不妨插入一些中式饮食,如steamed bread(馒头)、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等,将其代入课文,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此外,西餐的餐具和中餐也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刀叉,同时见缝插针,将一个“箸”字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通过一副刀叉和一双筷子的比较传递给学生。
二、利用教学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翻译古诗和谚语 把古人创作的诗句和谚语用英语念出来,不仅具有一定挑战性,而且妙趣横生。古诗词翻译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谚语入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的词汇越来越多,教师就可以从易到难,带领学生翻译古诗了。一首古诗,每个学生的翻译都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营造竞赛的气氛,让学生争相比较自己翻译的版本,由教师给出点评。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构建教学情境 构建教学情境是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重要途径。以英语剧为例,由教师选择古人的经典故事,改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一人讲一个英语故事,可以是传统美德、英雄事迹、神话传说等,总之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即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不动声色地融入其中,
巧用传统游戏 传统游戏非常适合作为英语教学的载体,特别是对联、灯谜等文字类游戏,不仅古典文化气息浓厚,而且很容易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传统对联文化的同时,无形中将英文词组和句子进行了分类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并非易事,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接受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做足功课,从系统层面、文化层面主动渗透,辅以必要的引导,将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