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主书写自己的历史 有效训练提高口语教学实效 落红也是有情物
教育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有效训练提高口语教学实效
来源:金坛市水北小学 作者:沙息明 发布日期:2010-12-30 16:39:51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他认为表达是语文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也应组织一些专项的训练,发挥口语训练课的主阵地作用。现结合本人进行口语训练课教学的一些实践工作,谈谈如何有效训练,提高口语教学课的实效,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一、明确目标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由此,可以将口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提高学生日常口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但在口语交际课上有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品德教育上,忽略了“交流”这一重点。如某老师在教口语交际课《公交车上的让座》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发生了什么(在一辆挤满人的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小明想让座给奶奶,但刚起身,还没等老奶奶挤过来,就被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坐上去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有的谴责小伙子,有的表扬小明,有的还由此论及社会公德)。这样的口语训练课异化为了看图说话课,虽然学生说了,但“口语”的味道不浓,更没有体现“交流”这一特点,把口语训练课上成了德育课。
     二、注重形式和内容,做到形实兼备
     在把准口语训练课的目标和重点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注重口语训练课的形式和内容,以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以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角色扮演式。教师给出一定的情境,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并进行互动交流。如《公交车上的让座》一课,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训练时,教师还可多让学生互换角色,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适合采用角色扮演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具有情景性的内容,如“上学路上遇到熟人了”“考试后相互聊天”。
     (二)分组辩论式。辩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分组协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全面而深入地看待问题。在口语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辩论,如“动漫小说能不能看”“网络游戏可不可以玩”等。
     (三)个人讲解式。个人讲解不是简单地把事情讲清楚,而必须虚拟有特定的对象存在,说话时,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如让学生假想向外校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校时,必须考虑到“外校同学”这个特定的角色。适合个人讲解式训练的内容一般是要考虑特定的诉说对象,但又不怎么需要诉说对象参与对话的主题,如“节能环保倡议演讲”“考试作弊后对老师的悔过书”等。
     三、关注情境与细节,做到锦上添花
     如果说口语知识和交际技巧可以从书上习得,那么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习惯的养成,则必须靠实践完成。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让学生注意一下交际细节:(一)对方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并通过自己的表情或肢体语言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某种信息,如点点头。(二)自己说话时,要观察对方的表情,根据对方的表情调整说话的速度、语调,调整谈话的内容,如同时和多人说话,应不时地将目光分配给所有谈话对象。(三)无论是自己讲话,还是听别人讲话,都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四)当对方的话没有说话时,不要急着打断别人。(五)如有不同意见,要学会委婉地表达,如“您刚才说的是……意思吗”“我恐怕不能同意……”(六)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还可适当运用手势语加强表达的效果。这些要求不能作为教条要求学生记背,而应在具体的交流情境中相机提示、点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当然,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在口语训练课上不能忽视双基的训练,应要求学生做到思路清晰、语句通顺、用词规范、发音标准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