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感知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好“真”英语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来源:南京市浦口区城东小学 作者:郑艾霞 发布日期:2010-12-30 16:58:2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要焕发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童趣,渲染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学习。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地入境,一次又一次地心动,达到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学习《春笋》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春笋发芽”的动画片,让学生欣赏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瓦砾砖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及时引导课本内容,同学们就会怀着好奇心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来了,然后围绕着春笋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竞赛竞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心动”状态。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为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笔者随手画了一些大大的蘑菇,引导学生学习大蘑菇上的生字。学生们很快就记住了本课的生字,一个个蘑菇也都奖给了孩子。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激昂亢奋的状态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生命的活力。
     二、动手动脑,感染心田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是课堂舞台上的主角。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效率。如在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地训练学生,促使了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心灵放飞,表现真我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为此,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争议的部分去讨论。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对于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进行表演。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活跃了课堂,发展了自我。
     四、尊重学生,体验快乐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和失误。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切切地“活”起来。另外,对于他们,教师还可以经常给出一些鼓励性评价。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