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延伸也要讲究实效———《月光启蒙》案例分析 浅析语文试卷讲评细节 层层递进让网络课在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课外延伸也要讲究实效———《月光启蒙》案例分析
来源:新沂市黑埠中心小学 作者:张贤方 发布日期:2010-12-30 17:00:50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上《月光启蒙》课近尾声时,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白发亲娘》的音乐声中,结束此课。
     课终而情未尽,很久,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而后,我不禁反思,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情感发生极大的转折,这样的延伸合适吗?
     一、延伸与文本的主旨关系不大
     《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母亲的启蒙(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但教师出示结尾的这段话,除了能收获“沉甸甸的甚至让学生流出眼泪的效果”外,对表现文章主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文教学的整体表达效果。
     二、延伸与文本的情感基调不协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如果从这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一下转到母亲老年时痴呆的情景,再加上一曲催人泪下的音乐,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月光下母亲唱童谣、背儿歌时的优美氛围,而是母亲老年痴呆时的印象,这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学生泣不成声。此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的沉重,这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基调完全不协调。我想,这样的情感一定不是本课的目标。
     三、延伸与编者的意图相违背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师在课后延伸那段话,没有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不能在教学中表现、深化主题,与编者所希望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相差甚远。这样的课外延伸既没有实效性,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也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