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刍议 献给“母亲节”的特殊礼物 浅谈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刍议
来源:阜宁县沟墩实验小学 作者:江美楼 发布日期:2011-01-14 15:39:10

     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被“禁锢”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框架中,缺少与同学、老师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创造宽松氛围,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照传统的格局安排教室的空间,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连课桌椅也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方向的“秧田式”进行排放,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如此压抑的课堂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近两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终于发现:“合作学习”确实打破了这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契机。“合作学习”既充满温情与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竞争,同时又通过关心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如何激励学生认真总结课文?我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说:“如果时光倒流千年,此时此刻你想对蔺相如、廉颇说些什么呢?”一席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开始窃窃私语。于是,我顺水推舟,让他们自由组合,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再分别扮演蔺相如和廉颇,与学生对话交流。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解放了学生的嘴,人人参与讨论,所以课堂气氛融洽又热闹,而且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调动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改革了那么多年,但是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仍然发现:我们目前的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得可怜,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打瞌睡的现象司空见惯。没有学生的参与,谈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师生地位的变换,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大部分学生从旁观者、配角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给作文兴趣班的同学上习作课《给老师的一封信》时,我考虑到许多学生从上学起就在一个班学习,教过的就这么几位老师,很多学生是给同一位老师写信。于是,我给学生按写信对象的不同进行了分组,再按写作水平的差异分成了几个小组,一组两三个人,合作给老师写信,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十分高涨,小组成员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讨论信的内容,一会儿讨论词语的用法,几节作文课下来,信写得都很成功,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更是一次很好的帮助。
     三、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强调组内合作,小组成员优劣互补、相互配合,在组内合作及与他组的竞争中,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强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增强了互助意识,让学生在群体交往中发展了自我。如,教学季羡林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夹竹桃》时,我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语言的积累,花大部分时间进行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我按“异质互补法”给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先由每位学生在组内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进行朗读,其他同学提意见,再练读,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朗诵比赛。学生是好胜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致勃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都有了提高。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的代名词,不是形式上的把桌子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并不容易,它的效果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想卓有成效地搞好“合作学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