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刍议 献给“母亲节”的特殊礼物 浅谈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浅谈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来源: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作者:周叶娟 发布日期:2011-01-14 15:46:4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了中小学课堂。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多和效率高的优点。因此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再现生活情境以及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
     一、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操练,提高训练效果
     多媒体由于具备了声、行、色等特性,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动、静、美的画面展示出来,诱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从而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由静变动、由呆板变活泼。例如,五年级英语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关于打招呼的用语“Nice to meet you!”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把它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动画片的小主人公在上学的路上遇到同学并和他打招呼,打招呼时要说“Good morning!”“Morning!” “Nice to meet you!”等等知识用语。此时,学生完全被动画所吸引,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之中。
     二、呈现名词实物,指导学生操练,提高训练效果
     小学英语中的多数单词是实物名词,这些名词通过教学媒体或图片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形象直观的特点使他们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那些用传统的方法能讲清楚的知识难点而言,多媒体更会发挥出巨大的优势。“Good ”和 “bad”是一对抽象的形容词,如何理解词意是教授这两个词的关键。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把它们的词义充分揭示出来,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的揭示其含义。例如:教“good”时,屏幕上出现一辆蓝色轿车的图像,同时学生听到清脆的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通过看和听,学生知道这是汽车在发动。随后汽车在屏幕上开过,说明这辆车是好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播放“good”一词的发音,并让学生大声模仿纯正的英语发音,学生知道“好的”用“good”表示。随后屏幕上出现汽车突然停下、始终不能开动的画面,学生做出“汽车坏了”的判断。此时放“bad”一词的发音,学生知道“bad”表示某样东西坏了。这样就把难点知识轻松愉快的、更直观的、更充分的教给了学生,促进学生听、说、译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学生操练,提高训练效果
     学生学好英语,记忆英语单词是前提。单词的记忆不能孤立地按单词的字母去记忆,而应按音节记忆。教英语单词也不应单个英语单词一一教学,而应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教学单词,以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情境的目标。借助画面来理解单词、记忆单词、运用单词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教“birthday”这个单词时,多媒体便放出画面:几个小朋友围绕着一个蛋糕在唱生日歌,情境生动逼真,同学们会以景思义,以义联词,把这个单词深印在脑海。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脑、眼、耳、手并用,效果比只是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
     勿庸置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多媒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日见明显,为英语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目前多媒体在英语教学的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有点忧虑,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点:将多媒体当作投影仪、黑板来使用,弱化了多媒体功能;片面追求视听与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不会自制课件,有的甚至不会操作电脑,往往只提出设想,由计算机教师负责制作并由其指导操作。上课时执教者时刻想着什么时候出示什么内容、该怎样操作,淡化了教学氛围,影响了训练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要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在掌握电脑基本操作的同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尝试课件制作,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争取发挥出多媒体的最佳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