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用心构思“游戏”进行曲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用心构思“游戏”进行曲
来源:海门市东洲幼儿园 作者:施娟 发布日期:2011-01-14 16:03:26

     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好游戏这一优势,着重从“环境刺激——诱发幼儿的生成”“适时介入——帮助生成有序发展”“问题引领——解决生成的难题”“分享交流——体验生成的快乐”等四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游戏,促进游戏的生成,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环境刺激——诱发幼儿的生成
     可变的游戏环境可以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游戏环境能引发孩子的生成活动。
在户外设置一些立体构造的游戏材料,孩子们进入这个环境,映入眼帘的是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于是他们便开始热火朝天地搭起了“动物乐园”:将斑马、大象等一些食草的动物圈养在“草地上”;将老虎、狮子关在笼子里;为长颈鹿造“高房子”等。随着幼儿对环境熟悉的加深,自身参与度就减弱了,去玩这个游戏的孩子渐渐变少了。反思孩子们的行为,使我感到材料的提供只是帮助幼儿回忆以往有关动物的经验,生成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就幼儿反馈的信息,何以破题?于是我有意识的将一大筐形状各异的大型积木摆放在了醒目的地方,那些类似烟花的圆柱型的积木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开始为小动物放烟火,策划在动物园里举办一个“水上烟火节”。孩子们从最初模仿放烟花的简单动作,逐步开始思考“怎样在动物园内合理布置水上烟火节?怎样安全地放烟火?”等他们渐渐地制订出了游戏规则:白天参观动物,晚上欣赏烟花表演;一部分工作人员负责搭动物的家,在众多工作人员中必须选出烟花表演的总指挥……
     反思以上的案例,我觉得运用可变的游戏材料回应幼儿的行为,利用孩子们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头脑,灵活地使用替代物,使这些低结构的材料提供他们生成的可能,孩子们在游戏中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二﹑适时介入——帮助生成有序发展
     随着游戏发展到一定阶段,受自身有限的知识经验的阻碍﹑兴趣爱好的局限,孩子们就会表露出“瓶颈”现象,使游戏情节戛然而止。
     案例实录:
     涛涛是“小学”的数学教师,上课铃响了!四名孩子坐在了座位上,涛涛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数学题目,边说:“今天我们还是上数学课。”话音未落,下面一片哗然,贝贝说:“又上数学课。”苗苗说:“真没劲!”眼看今天的小学游戏要被搁浅,我出现在了教室门口:“怎么了?”贝贝说:“他老是上数学课!”“你们知道小学里还有什么课吗?”我问。大家开始讨论,不一会,涛涛说:“好,上完数学课后,我带你们去上体育课。”这下孩子们总算安静下来了……第二天,“小学”的老师依然是涛涛,学习内容却丰富了很多。
     在这个案例中,我没有介入游戏前,孩子的行为已经阻碍游戏的发展,我运用暗示、提问的方法,创造了生成的空间,游戏情节得以发展,及时的回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使游戏主题演变成班级师生共建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
     三、问题引领——解决生成的难题
     一旦将“游戏”概念的外延伸长,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大家讨论并继续生成的话题,问题相伴游戏,有时并非立竿见影,师生交流讨论就显示出了他的价值。在讨论中幼儿各抒己见,介绍游戏的孩子享受着我和同学们肯定、赞许的眼神,而我们则惊奇地感到原来他们的游戏那么精彩,集体交流成为了我们最激动、兴奋的时刻。另外交流讨论中大家的知识容量变大了。集体讨论回应着孩子们当前游戏中最有兴趣的问题,使孩子们在每天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共同享受着游戏的快乐。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游戏指导实践,我学会了在游戏中倾听幼儿的语言,关注他们的行为,及时捕捉他们在游戏中有价值的信息,追随着幼儿、与幼儿同行,共同发展,让他们在有限的游戏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快乐和经验,让生成活动“从游戏中来,回游戏中去”。因为孩子们需要教师的肯定与支持,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大、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也在教师专业化教学的道路上又迈进了很大的一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