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课堂因多媒体而精彩 以练促思,凸显习题功能例谈课本习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涟水县余圩中学 作者:朱甫 发布日期:2011-01-14 16:06:11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立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一、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学校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爱和母爱,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四)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学阶段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中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中学未开设法制课程,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因此,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通过学科渗透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二)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在中学,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针对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制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
     (五)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