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课堂因多媒体而精彩 以练促思,凸显习题功能例谈课本习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以练促思,凸显习题功能例谈课本习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来源: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作者:王燕涛 郭剑峰 发布日期:2011-01-14 16:27:23

         练习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练习作为基础。综观目前的常态教学,大多数教师将练习的作用定位于更扎实、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忽视了思维训练,凸显不出练习的思考功能。
那如何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提高习题利用率,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练习呢?以下笔者就从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三组课本习题说起。
     一、前后贯通,有机整合,深化认知
     小学阶段,由于儿童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的局限性,知识的呈现是单一、局部的,很多知识往往是前有铺垫,后有过程,这在计算教学中尤为明显。计算教学中的一些运算律或计算方法,在新知探究前就已经在前一学段或前一年级的课本习题中出现相关的知识铺垫。这些前一层次的习题既可看作是新知的提前渗透,也可看作是新知引入的诱因。在新知教学时,我们不妨加以利用,前后贯通,有机整合。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前,五年级上册教材小数乘法和除法部分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习题:
(1)4.8÷0.1  4.8×10
(2)5.4×0.1  5.4÷10
(3)2.6×0.5  2.6÷2
(4)3.6÷0.5  3.6×2
(5)1.5÷0.25  1.5×4
(6)8×0.25  8÷4
     比较每组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于是,在教学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为了让学生对“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认识更深刻,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在○里填上“>”“<”或“=”
■×■○■ ■×2○■ ■÷1○■
■÷■○■ ■÷2○■ 1÷■○■
     第二,完成补充习题,并说说思考方法。
 8÷3○8×■  13×■○13÷5   
     第三,完成上述五年级上册教材的习题,并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说明。
这样旧题新用的练习设计,不仅增强了习题的探索性,还深化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二、操作引领,逐步提炼,强化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采用探究、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新教材习题的探究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教者在进行这样的习题设计时,要充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在操作中强化体验,从而感悟新知。
例如,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材中,安排了这样的操作习题:
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
  ■
     教学时,教师作了如下的处理:
     第一,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制作材料做好活动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边。
     第二,在活动角的变化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初步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第三,学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更深刻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操作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角的本质的认识,深刻体悟了“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样抽象的结论,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适度超越,问题推进,优化思维
     课本上的很多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富有思维含量。不过,也有一些习题资源虽有广泛的思考探究空间,但陈述的问题比较单一,并未完全凸现其应有的价值,如果就题论题,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片面。这时,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习题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让单一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推进中深度优化。
     例如,对五年级上册练习十八第6题,教师如下展开教学:
 算一算,比一比。
210÷25  13.5÷45  4.08÷3.4
21÷2.5  13.5÷0.45  40.8÷3.4
2.1÷0.25 13.5÷0.045  408÷3.4
     第一,依次出示第二、第三组题,计算后分别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除数和被除数所引起的商的变化规律。
     第二,根据13.5÷45=0.3和4.08÷3.4=12,应用刚刚发现的规律尝试说出以下两组算式的结果,重点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两种商的变化规律说明第二组算式的结果。
(1)1.35÷45       4.08÷0.34   
(2)1350÷4.5      0.408÷34
     第三,出示第一组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后思考商为什么不变(商不变的规律,并结合前面的商的变化规律解释“商为什么不变”,体会商“变”与“不变”之间的联系。
    上述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习题所蕴含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对习题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小题大做”,适度超越教材,既可以提高教材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优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