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课堂因多媒体而精彩 以练促思,凸显习题功能例谈课本习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课堂因多媒体而精彩
来源:扬中市同心小学 作者:张巧云 发布日期:2011-01-14 16:07:32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集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细节等活起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还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等诸多优势,因而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增添的精彩。
     一、创设有情有趣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一)以优美的乐曲,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二)以优美的画面,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兴趣盎然。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是熟知的,有些则不然。学生限于生活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缩短学生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化难为易。
      (三)以剪辑的录像,拓展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拓展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二、多种信息“交叉”加工,刺激学生记忆与理解,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一)补充背景材料及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变化角度设疑,冲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火花爆发。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画龙点睛,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因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诗歌《长征》一课,这一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含义,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分析课文时,先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片断,让学生了解长征途中几次重大战役。再适时打出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然后介绍红军长征途中一些感人的故事。放录像、打投影,动态、静态的变换,创设了情境,刺激了学生,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多媒体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局限性、时效性和条件性,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它,用多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甚至会适得其反。我的体会是: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一要把握时机,二要掌握“度”,三要根据需要,不能搭花架子,而且要与教师的讲解、板书及有关教具的演示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自然流畅有效。这样才能看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