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阅读国学经典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浅谈引领学生有效反思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学生要阅读国学经典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07汉语言文学一班  作者:沈英超 发布日期:2011-01-14 16:37:08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国学经典?因为阅读经典,能让人在人生修养过程中获得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能修炼国民素养、能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的“软实力”。因为我们的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国民身上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国学经典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并逐步引导形成了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这五个层面的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忧患精神。第二、乐道精神。第三、和合精神。第四、人本精神。第五、笃行精神。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力量,指导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
     这种人格力量通过世代延续地耳濡目染,通过“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已经深深地在世代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形成一种不自觉地氛围,制约和指导着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才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丽诗篇;这才有了屈原愤然跳入汨罗江的千古壮举;这才有了司马迁忍天下不能忍之“痛”,苦修《史记》;这才有了林则徐面对洋人的利炮坚船面不改色;这才有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壮大和腾飞而抛头骨、洒热血;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中许许多多的华丽篇章蕴涵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洗礼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