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阅读国学经典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浅谈引领学生有效反思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来源: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作者:仲江云 发布日期:2011-01-14 16:38:22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途径,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笔者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笔者认为教师没有语文意识将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语文意识的养成就是正确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将视野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感就是语文意识的直觉形式,它就是语文意识不断丰富、提高、强化的结果。语文意识的养成对正确、丰富、敏锐的语感的养成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加以方法上的指点。在教师的指导和推荐下,要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作为一名学生,能独立阅读非常重要。而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家长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经过反复构思,设想了一套量化表格,由“阅读规划表”“阅读摘抄卡”“天天阅读登记表”等组成。动员家长参与,适时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诵读活动等,并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三、注重作文教学过程性指导
     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平时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从教师工作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即过程性指导。因此,要改变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注重“两记”:坚持让学生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并积累写作素材。
     (一)现身说法。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二)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的正确认识。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铺演和解剖,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
     (四)现场提升。让学生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鼓励合作,提高作文质量。
     总之,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效用,发挥老师的引导功能,就一定要想办法去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能只是讲孤立的知识和悬空的技巧。
     四、持之以恒抓写字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坚持有效的练字,至关重要。而练字比较枯燥、乏味。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所以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正确的语文观是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标志。笔者坚信,只要教师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主动努力地探索实施,不断地总结反思,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进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