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数感培养四步曲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让“兴趣的种子”在低年级孩子的心里发芽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来源:无锡市惠山区堰桥实验小学 作者:俞明燕 发布日期:2011-01-14 16:44:28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因此,作文教学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要让学生从“害怕写”到“喜欢写”作文,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
     面对学生不太喜欢习作的时候,作为语文老师更需要有一颗等待幼苗成长的耐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他们的习作语句不通顺、错字多,也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记得,我曾教过的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较差,刚开始第一篇作文,我布置写《我的新老师》,结果第二天令我大吃一惊。全班50人,只有30本作文交给我,20本没交。我当时非常气愤,很想批评他们。后来,我才找出他们不交的原因——不会写。那时候,我才静下心来反思,怎么办?那么多学生不会写?于是,我就对他们降低要求,不限字数,容许有错误,只要肯写就行了。经过半学期的改良教学,期中自查后,他们每次习作都基本上能交齐作业,渐渐地他们对写作有了信心。
     二、自由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写作文,最不喜欢的是老师规定内容范围。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舞台上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想象作文时,由于此习作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因此,写作前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再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表达进行规范要求。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受老师的限制。
     每次作文,我都利用一切时机,让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家长、老师可以把想说的话尽情倾吐,从而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道路作铺垫。
     三、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学生每次习作都达不到要求,不会动笔写,字数不够,总是说没内容可写。于是,我就叫他们写班上的事情,就从最简单的事写起。尽管他们所写的文章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数不够,我都不会批评他们。但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会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肯定和赞赏。小小的鼓励,对老师来说只是花了课堂几分钟时间,但短短的几分钟却可以令学困生从不喜欢写到喜欢写,对他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点评有效,互相促进
     在指导学生写《我》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写好作文,自己修改,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读出他的作品,让小组同学一起给他意见,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再把全班作文放在作品展示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评改,最后让老师修改,写出亲切而又鼓励性的评语。这个过程,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写评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自评、互评的过程中,领悟到写作的道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五、拓展阅读,以读促写
     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班成立了“读书娱乐圈”,建立了舒适的图书角,把从图书馆借到的书籍以及学生自己借出来的书籍,分类摆放好,供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外,每周由班干部负责评选出十大“读书明星”,给予奖励。此外,我还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名著,结合课文学习专题,多让学生写读书感受,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作习惯,让他们经历多读——多写——乐读——乐写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只要能如此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