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数感培养四步曲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 让“兴趣的种子”在低年级孩子的心里发芽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让“兴趣的种子”在低年级孩子的心里发芽
来源:兴化市董北实验小学 作者:周成云 发布日期:2011-01-14 16:49:10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多年从教小学数学的经验来看,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一、用无痕的爱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一个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与学生愉快地 相处,那一定得心里装满对他们由衷的爱。如,课堂上,小家伙一个人在拨弄着自己心爱的小玩具而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这时我会告诉他:“嗨,小家伙你的玩具现在可伤心了,因为它说小主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它玩耍”,并面带微笑地问:“那什么时间和它玩它会开心呢?”这时课堂上一定会出现齐声说课余时间的情况,就这样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还不够集中,因此课堂上走神开小差是常有的事情,每当此类问题出现时,教师心中一定得有“满满的爱”,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善于用无痕的“爱”抓回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设置儿歌环节,激发学生乐学情绪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创设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字时,要认识并书写是不易的。这时,可以编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因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容易记忆,从而降低了孩子学习的难度,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不仅仅只有枯燥的一面,在学生心里埋下那颗对数学感兴趣的“种子”。
     三、设置游戏环节,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得走“看图明意”这一条路,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
     四、设置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课堂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置一种富有情趣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数字王国的几个数字到果园里摘梨吃,把门的数字爷爷就对他们说:“你是几就摘几个吧!”这下,9得意了,他走到0的跟前说:“你看你,最小,一个也没有。”听了9的一番话,0伤心地哭了起来,在一旁的1看见了9嚣张的样子,一下子拉着0的手,对9说:“我和0都比你小,但我们走到一起就比你大啦!”听着生动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将会帮助学生把对数学感兴趣的种子埋得更深一些。
     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觉得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布置作业、教学检测等各方面都要有层次性。对于掌握得好的学生,可以给他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习题,就像让他“摘”一些需要踮起脚甚至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一样。良性的刺激,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赞扬,孩子爱上数学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可以给他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习题,正如让他“摘”一些抬起头就能摘到的果子一样。同样的有了这些成功的体验之后,学生会逐步降低对数学的“恐惧”,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低年级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要靠教师去激发的,还要教师妥善地保护好这一兴趣,尤其是当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及时给以必要的帮助,让“兴趣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扎根、抽芽、长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