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后反思 牵一问而学全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札记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淮安市北京路小学 作者:朱延军 发布日期:2011-01-14 16:58:40

     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通过建立纵横沟通的数量关系知识网络,掌握多种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方法,运用灵活多样高效的训练,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灵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解题,而不受某种固定思维模式的局限。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建立纵横沟通的数量关系知识网络
     小学阶段,无论是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都是由一组或几组基本的数量关系组成。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揭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共同的规律,使知识系统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储存,而且在运用时提取方便,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帮助学生建立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知识网络,应从学生进入应用题学习就开始,各年级根据各自的教学内容,纵观全局,把新学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数学知识挂起钩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二、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多种思考方法
在教学中,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它们分析问题的水平,可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让学生掌握如下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是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分析法是从所求的数量出发,通过分析,寻找计算该数量所要的数据,这样推导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数据都是题中的已知条件为止。
     (二)对应的思维方法。这是指分析应用题时,要考虑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应相互对应。这种对应思维方法,在各年级阶段应用题的解题中,特别是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三)转化的思维方法。这是指某一数学问题,经过变换,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来处理的思维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标准量不同的问题转化成标准量相同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这种思维方法。
     (四)假设的思维方法。有些应用题,照一般的方法去想,常常找不到正确的解题路子。若给其中的一个条件加以假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三、进行灵活多样的训练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在多变的情景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联想训练。开展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从一种数学情境想到另一种或几种数学情境,把有关的知识串通起来,这是发展灵活思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联想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是因果联想、相近联想和可逆联想。
     (二)一题多解训练。一题多解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有关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练习时,除要求用比例方法解题外,还应变换角度,进行多解。在一题多解时,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共同性,寻找最佳解法,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三)一题多变训练。让学生通过同一内容,已知条件不同,所求问题不同,计算也就不同的训练,培养他们学会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知识网络,掌握灵活的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优秀灵活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