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后反思 牵一问而学全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札记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6期 总第4142期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6期  下一期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后反思
来源:溧阳市文化小学 作者:陈小琴 发布日期:2011-01-14 16:59:57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共13个单元,多起点的内容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接受、内化,但是课时安排只允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除了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约20%)能接受并达到要求掌握理解的程度以外,大部分学生是刚刚进入状态,有点理解该单元的知识并产生兴趣的时候突然被中断了。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也许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有的学生对数学一点兴趣和信心也没有了。
     二、教材特点分析与相应对策
      仔细分析本册教材笔者感觉存在这几个特点:内容分散,涵盖面广;起点内容多、跨度大,难掌握;时间分配少,来不及消化;知识间跳跃性大。
     针对各单元内容特点,个人分别采取了以下相应的对策:
     第一,三位数乘两位数混合运算:注意末尾有0与中间有0的乘法,要在平时后续教学中时常加以练习,以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第二,升和毫升:多操作,增强表象感知建立;多渗透到生活中,让学生测量、估计生活中的容器的容量;多调查,去商场调查各类物品的容量,以积累生活经验,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注意概念区分,通过操作加深印象。
     第四,找规律(搭配与排列):注意让学生有序列举,在此基础上提出写算式的要求,以对搭配与排列的规律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这是运算律中最后一个,含有两种运算,较难掌握,易与结合律混淆,并且变化也较多,所以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掌握。
     第六,倍数和因数:概念很多,需要必要的记忆,以便灵活运用。
     第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画图要求不要过高,有这个意识就行。关键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掌握一定的画图技能。
     第八,统计(折线统计图):重在看懂图所表达的信息,通过计算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反思与重建
     拿《升与毫升》教后反思做为例子:
     第一,目标定位。组织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单位升与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与1毫升的容量观念,建立1升与1毫升的空间表象,能联系实际表达对升与毫升的理解;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联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表达与交流;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与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会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的解释。
     第二,学法指导。加强课堂内的实验、操作,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正确的表象;多布置实践作业;帮助学生整理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要求记忆,这样在头脑中有充分的表象建立,能更加灵活、深入地理解并使用升与毫升知识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三,存在问题。学生懒得去分析规律,宁可死算或直接按计算器;规律多而繁,学生易混淆,每种运算各部分名称学生不熟悉,有学生甚至连商与积都分不清楚,需补充这块知识的教学;学生概括能力有限,用语言表达规律有一定的困难,需加强示范与指导,另一方面适当放低概括的要求。
     第四,应对策略。重点指导学生写出分析规律的过程,再写出答案;以书上的两条基本规律为主,并要求学生记忆,达到自然表达。
     另外积不变规律与商的两条变化规律了解即可,不作考查内容。但应让学生感受规律得出的过程,最好能亲自探究得出规律,经历提出问题、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过程,并可布置相应的探究发现作业。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反思与调整阶段,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面对教材,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难点。刻板地追求一种僵化不变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只有流动着的生命才富有活力,只有流动着的教学才富有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不止,探索不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