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堂教学方略 英语教师的羡慕 海门市货隆中学小学绘画作品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堂教学方略
来源:如东县高级中学 作者:曹亚琴 发布日期:2011-03-10 09:01:17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现代教育思想和个人素质的竞争。所以,现在培养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健康的身体外,还必须掌握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和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选用语文、数学等教材内容作为素材,制作教学主题网站。网站中可预设两个模块,一是学生视角,一是论坛。学生视角中全部是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然后大家通过网页阅读小论文,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也及时地登陆论坛,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假造性的观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大加赞赏;由于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他们有些失误,老师也热情鼓励。
     二、自觉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难免接触到一些学习基础较差、意志较薄弱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我们不采取处罚、训斥等方法,而是正确引导,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曾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QQ号码公布给学生,用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我不禁为这种做法叫好,信息技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它完全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师生沟通。我们在和学生交往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来进行,向学生的作品、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都能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交流,而且这是一种完全平等意义上的交流。正是这种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环境,才更容易激发学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四、安全防护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对“黑客”强烈的好奇心迫使学生去模仿和尝试,不自觉地就有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培养安全防护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如在教学时可正确引导学生如何从网上获取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提醒学生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不能盲目相信网上的信息。
     五、追踪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一般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不能与之同步。因此,学校可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如暂无多媒体教室也可用教师机和大屏幕彩电替代)对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这些应用技术。
     总之,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溶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