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造能力 多管齐下提高作文评价效率 实施新课标后体育课的几点思考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实施新课标后体育课的几点思考
来源:沭阳县茆圩中心小学 作者:袁高堂 发布日期:2011-03-10 09:11:27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从事体育教学的人都曾继承和发扬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可随着新课改的兴起,有幸搭上了体育《新课程标准》头班车的广大体育人却一度陷入了“这样教不对,那样教不好”的迷茫之中。多少年来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被否定。面对新课标,是继承还是创新;是推倒重来,还是修修补补,这些需要广大体育人去摸索、去验证。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与学习的经历,谈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反思。
     一、新课标的精神和内容已得到广大老师的充分肯定
     《新课程标准》是结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角色的转换。即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教师主宰”型教学模式,转型为现在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和真实情感,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只作以适时点拨”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公开化的教学内容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消除了他们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照顾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提高了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
     (三)更新了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培养运动员”模式的那套训练型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
     (四)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更准确合理、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二、贯彻新课标还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虽然有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但一切工作最终还依赖于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去体现,因为课堂上各因素的选取量的不同,所达到的效果则也会相去甚远。
     (一)角色转换不是放手不管
     专家坦言,自学生来到学校的那一刻起,对学生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还是老师。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指引下,有的老师就错误地认为体育课上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活动。然而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等于让学生自由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好度。“学生为主体”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使教师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
     (二)美术、音乐课的内容不断侵占体育空间
     不知何时起,各种场合的评优课、示范课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设计精美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有的图片还要当堂完成,甚至要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我想,这已然超出了体育课本身的范畴。当然,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给课堂增色添彩也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所取量的多少。
     (三)为追求兴趣而忽视了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是以实验或取乐为目的的学科,而是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完成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并以此为载体,以实现学生三维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了技术技能的教学,其实新课标也不是不强调,而是不要过分强调。如体育课上只求生动,不求掌握;只求走过场,不讲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快,不求练身的负荷实效,这些都是对《新课程标准》认知上的严重误区。其实,所有的学生对体育课都是很渴望的,这样的兴趣无需你去刻意培养。所以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我们体育老师应该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一些跑、跳、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不能将体育课变成一节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不能过分追求快乐,忽视了对技能的培养。
     以上是我通过自身的实践,在学习之余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执行情况的反思。而如何上好体育课,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还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