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导入方法之我见 善待学生的“出错” 孩子,想说你就说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语文高效课堂导入方法之我见
来源:沭阳县沂涛中心小学 作者:葛恒光 发布日期:2011-03-10 09:19:1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好的导语像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为整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恰当的导入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就像文章的“凤头”那样重要。要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我认为导入新课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导语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教材、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导语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第二,导语设计必须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必须巧妙运用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
     第三,导语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所以,我认为导入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探求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
     根据以上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语文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标题导入法
     一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读题导入
     通过读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从而再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条理,效果也更好。
     2.解题导入
     解题就是从字面上解释课题。这种引导法能较为直接地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大概内容。这种导入并没有把学生的思路停滞在字面上,而是凭借本课教材,步步启发,扩大学生思考范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题与内容的内在联系。
     二、知识激趣法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其中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谜语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
     三、情感感染法
     1.言语感染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2.音乐感染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基于这种好奇心理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五、前后知识联系法
     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新课开始时,老师可以借助学生已获经验,通过复习、沟通、对比等,把学生对旧知识的注意力迁移到新知识上来,以旧引新。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获取新知都大有益处,往往还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