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导入方法之我见 善待学生的“出错” 孩子,想说你就说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善待学生的“出错”
来源: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 作者:朱汉强 发布日期:2011-03-10 09:20:46

     一、缘起
     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从发展的角度讲,这是孩子特有的“权利”。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因此,应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老师们对待学生的错误,通常更多看到的是其消极方面,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因而千方百计地想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处置不当还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案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节,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问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有学生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高,认为这样就求出三角形的底了。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并要求学生根据求出的数据画出这个三角形。学生很快画出了高是6厘米、底是2厘米的三角形,进而发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并不是12平方厘米(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2×6÷2=6平方厘米)。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找出了出错的原因:在求三角形的底时忘了先把面积乘2再除以高。经过这样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了。
     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的面积乘2,得到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一句话激活了相关的旧知,学生纷纷发表观点:三角形的面积乘2,得到的是与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高,就可以求出底了。老师总结说:“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那种羞愧消失了,取而待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教师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出错的过程,进而自发地改正错误,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就很少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思考
     “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注重“开发”错误,更要善于利用错误,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功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出错”,要么尽力回避,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其实,犯错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份,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的、独特的能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那么“错误”也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出错”,要大力发掘其潜化的教育价值。让学生懂得,正是有了错误的出现,才让大家明白了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课堂也将因此而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