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引起的思考 小学课堂教学中生命关爱的思考 中学数学作业批改中的缺陷与有效性思考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小学课堂教学中生命关爱的思考
来源: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乔学光 发布日期:2011-03-10 09:26:17

     关注生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和自然和谐发展。教师已经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在如何面对自然灾害教育中的现状
     1.生命教育不属于考试范围,绝大多数学校教师不能把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学生要么自己看书知道,要么父母告诉点滴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
     2.汶川地震中伤亡的学生直接证明了生命教育的空白,也间接说明教师没有把自然灾害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3.生命教育涉及生死问题,许多教师忌讳认为不吉利,不愿意说这方面的事情,更别提在青少年的教育历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4.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意识低,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没有关注生命教育,也间接让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举手无措,丧失了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二、生命教育在自然灾害客观方面教育的策略
     1.每一位教师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要有自然灾害生命教育的忧患意识,对学生在这方面要时时刻刻警惕,让学生在灾难面前要知道怎么快速的逃生。
     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灾害面前最珍贵的东西。在自然灾害面前,一定要保存水,避免消耗一滴水和体内的水分。
     3.要有强烈的求生的本能和坚强的意志。教师要培养学生吃苦的本领和坚强的意志。让他们有信心、有毅力等待救援。学校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演习和训练。
     我们的生命教育在这方面大部分是不及格,也可以说是来自外在的压力,学生只有被动地去面对、去适应、去逃亡、去求生;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面对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上面几点可以让他们看得见的压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在如何排解自身压力教育中的现状
     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思想选拔人才分量重,加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学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
     1.网络暴力让学生自甘堕落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借助现代爱情剧、言情电影和网络暴力,让他们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所事事,不自尊、自爱自己的生命,抱怨社会,选择轻生。
     2.离异家庭伤害了学生内心世界
     父母的离异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些父母在抚养费这方面互相推诿,跟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感觉自己是累赘、负担,从而为了减轻负担轻生。
     四、生命教育对内心持久的渗透策略
     1.尊重爱护学生、明确目标方法
     从家庭到学校施加给学生的“读书”压力已经饱和。这种超内在需要的外部压力刺激了处于叛逆期中小学生的行为,随着外在的压力而加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真正的需要,另外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学校应该减少考试和排名次数,多举行集体活动创造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机会。
     2.坚持自尊自强、远离网络暴力
     生命教育在网络方面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参与管理,社会要净化网络世界,使学生在利用现代技术时不受干扰,学校教育要让学生知道网络世界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选择。可建立绿色网络,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集体上网查资料。
     3.善待自己子女、尊重孩子选择
     子女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经常沟通和交流并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便于教师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离异父母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和老师最好能像对朋友那样,从孩子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跟别人沟通,学会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使孩子能在轻松、快乐、健康中成长。“提升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将会真正实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