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邂逅”学生的“言情小说” 教要规范 育要爱心 为“粗心”把脉
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当我“邂逅”学生的“言情小说”
来源: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作者: 严建红 发布日期:2011-03-10 09:31:19

     课间,小林同学正把头低在课桌下面定神看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书胡乱地塞到了课桌深处,那副慌乱之情不言而喻;再看小宸,整个身体呈弧状,无比谨慎却又是那么有味地看着书,保护工作做得那么好,想要看清她看的是什么书还真是难!
     那就从精明干练的小宸入手吧!放学后,我把小宸请到了办公室,“小宸,严老师发现你最近特别喜欢看小说,能告诉我看的是些什么书吗?好向班里的同学推荐推荐!”聪明的小宸:“严老师,不是我一个人在看,班里很多人都喜欢看。”正中下怀,我要的就是这话。“是吗?都有哪些同学在看呀?”“小琪,小彤,小岑……”她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名字,全是女生。“这么多同学看!那这些小说肯定很好看了,是什么书有这么大的魔力呀?”
     一阵沉默。“怎么了?是说不出来,还是?”我追问。她还是不语。“那这样吧,既然你说不上来,能不能把你在看的书借严老师看一下?”她有些惊愕,嗫嚅着:“其实……也没什么啦,好像就是言情小说啦!”此话一出,她的脸骤然间红了。“言情小说,我以前也看过,蛮喜欢看的。”听我这么一说,她的双眼透露着惊讶,还略带些狐疑。“真看过!琼瑶的,看了很多呢。可这些书太老了,你们是不知道了。”她开始正视着我,脸上隐隐有了些喜悦。“你们现在看的言情小说什么样,我还真不知道,你借我看一下,可以吗?”犹豫了一会儿,她点头说好,回教室去拿书了。
     看着小宸拿给我的书,挺厚的,我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在我看来,文笔远赶不上琼瑶、席绢、岑凯伦等那些早期的言情小说,部分情节,也确实够不上健康的标准,但为了增强吸引力,里面的思想却大大赶上了新潮流,迎合了现在孩子追新求异的心理。而六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青春期,对异性既好奇又敏感,对于爱情也有了一种朦胧的意识,尤其是女孩子,相对比男孩子早熟,所以这些言情小说刚好可以满足她们这方面的好奇心。
第二天早上,我不动声色地忙着自己的事情,一个上午没找她。
     中饭刚过,她自己按捺不住找来了。“严老师,那书可以还我了吗?是我问别人借的。”“书,当然要还你,但我想跟你约定,怎么样?”“什么约定?”“这些书,其实内容情节都差不多,就满足好奇心而言,你看个两三本就行了,用不着多看的。当然,你还必须在不影响学习和身体的前提之下才能看。如果你能答应我做到这些,我可以把书还给你。”我说完后,她使劲地点头。我不忘再次叮嘱:“你答应老师的,可一定要做到哦!一旦发现你违反诺言,我就会毫不留情地看到一本没收一本,而且以后再也不会信任你,给你这样的机会,明白吗?”“明白!”她拿着我还给她的书,像小鸟似的飞出了办公室。
     这天中午,我把男同学都赶到操场上去活动了,女同学则全留在了教室里。我开门见山地讲了这件事,给她们分析了看这些书的利与弊,告诉她们看书要学会筛选与鉴别,不能什么书都拿来看。同时,我还把昨天给小宸的“优惠政策”,一视同仁地给予了全体女生。我还告诉她们:老师真诚地希望大家一定要有自制力,只是把看这些书当作是一种消遣,一种满足一下自己好奇心的工具,看过之后,一笑了之,不要让它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成为家长与老师的忧虑与苦恼。
     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在暗中关注这件事。事态的发展比我预想的要好,有一部分学生还在看这些书,并互相传阅,但参与人数渐渐减少。而且,这些学生也基本都能遵守“君子协定”——不影响学习,不影响休息,在闲暇时才看,家长那里也没有不良反响。
     回头想想,四年来的朝夕相伴,情不自禁中感叹着孩子们的长大!处于青春早期的他们,自主意识逐渐加强,逆反心理萌生,情绪不是很稳定,容易冲动,对师长的正当干涉也会反抗抵制。言情小说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迷惘中寻找的“出口”。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应该顺势引导。看“言情小说”这一现象,“疏”要远比“堵”来得更有意义。
     老师需要沉浸到孩子的心灵世界去,看他们所看,想他们所想,继而巧设契机,把要表达的意思蕴含其中,并把信息巧妙传递给学生。这样就以可避免直白灌输和三令五申给学生带来的抵触和反感。在平等柔和的谈话交流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中,悄然给学生留下反省的余地,才是我们老师致力追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此时,窗外正是明媚的春天,那一簇簇山茶花开得灿烂、养眼,让人为之驻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用心去呵护,去守望的,不也正是孩子心中的那一份独特与烂漫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