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邂逅”学生的“言情小说” 教要规范 育要爱心 为“粗心”把脉
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为“粗心”把脉
来源:丹阳市实验小学   作者:徐留军  发布日期:2011-03-10 09:33:05

     期中考试刚过,好多孩子在分析试卷过程中发现,自己又被“粗心”绊得“鼻青脸肿”:“3”看成“8”;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上下结构;还有个别孩子竟然漏做题目,一问,说没有看到……有的师长出于好心,安慰孩子,只须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可以考得非常好,还对照考卷帮助孩子分析。一些老师以为孩子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并没有缺陷,只要加强思想教育即可解决问题。实际情况是,在后面的学习中,又有许多孩子时不时地会被 “粗心”撞了一下腰。
     这足以证明,孩子的“粗心”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并要求我们再往前一步,深入探究其“粗心”的根源。只有真正找到“病根”,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粗心”绊倒,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原因。我们必须找到孩子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的来处,加以分析,寻找对策。
     首先来自孩子的责任心。一部分孩子,平时做任何事情都是任务心理,应付学业,草草了事。习惯成自然,久之,就表现出了所谓的“粗心”。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在生活上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问及为何要背着书包来学校时,他们要么选择沉默,要么说是家长的要求。不难看出,这些孩子尚处于人生的“懵懂混沌”状态。
     其次,学习生活缺乏魅力。鉴于师资数量不足和专业水平的差异,再加上知识本身与孩子现实生活的距离等原因,很多课堂学习枯燥乏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长期的基础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制力和理性判断能力还非常薄弱,他们多半跟着兴奋点走,哪门功课得到的现时快乐越多就越喜欢哪门功课(所以很多调查显示,在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受欢迎率远远超越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他们还会“爱屋及乌”,喜欢某位老师,继而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孩子向我们表明:认真检查能够让无谓的失误降到最低。那么,是什么让孩子疏于检查呢?前面不是说每个孩子都想得一个好分数吗?这其实并不矛盾。但是,仅仅想是无用的,关键需要行动。而行动比坐享其成困难百倍!所以,很多孩子在具体的操作中让惰性占了上风,而放弃了行动,最终呈现出“粗心”的问题。
     “粗心”的背后还意味着孩子的知识结构不够严密,知识点存有漏洞。如上面讲的把“左右结构的字写成上下结构”,就在于孩子平时没有把字看清楚,记精确,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又如“要求划去不正确的,却偏偏给正确的打上对”,则是因为平日就粗枝大叶,没有养成用心读题的习惯。有些孩子的这种习惯恰恰是师长平日里“培养”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平时由老师、家长为学生发现错误,可我们这些自以为最懂教育的师长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一次又一次剥夺了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的锻炼机会。
     孩子的粗心还源自纯粹的应试教育及题海战术。任何事情要做到精细化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而在题海汪洋中沉浮的孩子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孩子的明显差异性和教育要求的统一性之间的巨大冲突,势必使一些落在后面的孩子在学习的路上疲于奔命。他们疲于应付,最终只能选择草草了事。
     孩子的粗心亦有生理原因。心理学研究显示,受到年龄的限制,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对事物细节的关注也容易受到干扰,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性格气质差异明显,过度兴奋、紧张和过高的期望值有时候也会让孩子慌乱,进而呈现“粗心”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一味的指责批评使孩子出现诸如丧失信心等新情况。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细致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现实的目标;老师的教学要科学而富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孩子的眼球,强化孩子自我检查的意识,加强方法指导;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踏实而细心,注意把好审题关,三思而后行,端正书写,可以准备一本“纠错集”来直面错误,逐步告别橡皮、修正液等纠错工具,培养“一遍正确”的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高品质的生活需要用心经营。因此让孩子远离“粗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和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的未来生活也有积极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