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邂逅”学生的“言情小说” 教要规范 育要爱心 为“粗心”把脉
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教要规范 育要爱心
来源:金湖县金湖中学  作者:祁克燕 张厚林 发布日期:2011-03-10 09:32:28

     近些天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大家魏书生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文字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但意蕴却是如品芳茗,余香满口。我不由得感动,不由得佩服,不由得深思。那流畅的笔触、那朴实的语言,流露的是对教育的深情,揭示的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教要规范,育要爱心。
     魏老师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以为这就是一个行为的规范问题。“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要想成方圆,就得有规矩。”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你看,学校常规、班级常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不是应有尽有吗?但我看到的是规范教育的背后。通常我们成人制定的那么多规范要求、条条框框,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不是出于学生自觉、自发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第一步:告知规范,并令其记忆;第二步:训练,使其熟练;第三步:宣布奖则与罚则;第四步:观察与评比;第五步:实施正、负强化、矫治。有人戏称这是“驯兽”而非“教育”。真正的习惯养成、行为规范应是魏老师那样的:第一、体现“养成”。教师心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然后在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启发、引导、纠正,如涓涓细流,顺势而进,源源不绝;第二、体现“化育”。化育是说,外部强制性规范,要入之于学生的脑子和心灵,并最终成为自觉人格,且必须尽力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结合,顺着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来。一般情况下,不可逆着来。这样的规范教育才会让教室里没有“杀气”和“戾气”,而是愉悦和谐之“气”。这样才会使学生们的眼睛不是木偶般呆滞,或如听到“禽流感”时的恐慌,而是生动、积极和喜悦。也就是说,这样的教才是成功的。
     在魏老师的教育中,我还看到了“爱心”二字。魏老师放弃了到大学读书的机会,放弃了自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提干的机会,写了150次申请,要求当教师,正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热爱是他生命的支柱,爱岗爱生。爱体现在他的口头禅“商量商量”,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平等的“商量”,他的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爱体现在他的“不写评语写心语”,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诚恳的心语交流,他的学生才真正爱上了日记,才会摆脱寂寞,拥有了充实;爱体现在他的“相信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美好的坚信,他的学生才守住了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才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魏老师做到了,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感化,处处有魏老师的一颗爱心。有人这样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二字,教要规范,育要爱心。只有爱心而没有规范,爱心可能成为纵容;只有规范而没有爱心,规范就是压制。只有规范加上爱心,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渴盼的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的这块土壤上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