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大家魏书生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文字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但意蕴却是如品芳茗,余香满口。我不由得感动,不由得佩服,不由得深思。那流畅的笔触、那朴实的语言,流露的是对教育的深情,揭示的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教要规范,育要爱心。
魏老师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以为这就是一个行为的规范问题。“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要想成方圆,就得有规矩。”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你看,学校常规、班级常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不是应有尽有吗?但我看到的是规范教育的背后。通常我们成人制定的那么多规范要求、条条框框,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不是出于学生自觉、自发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第一步:告知规范,并令其记忆;第二步:训练,使其熟练;第三步:宣布奖则与罚则;第四步:观察与评比;第五步:实施正、负强化、矫治。有人戏称这是“驯兽”而非“教育”。真正的习惯养成、行为规范应是魏老师那样的:第一、体现“养成”。教师心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然后在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启发、引导、纠正,如涓涓细流,顺势而进,源源不绝;第二、体现“化育”。化育是说,外部强制性规范,要入之于学生的脑子和心灵,并最终成为自觉人格,且必须尽力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结合,顺着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来。一般情况下,不可逆着来。这样的规范教育才会让教室里没有“杀气”和“戾气”,而是愉悦和谐之“气”。这样才会使学生们的眼睛不是木偶般呆滞,或如听到“禽流感”时的恐慌,而是生动、积极和喜悦。也就是说,这样的教才是成功的。
在魏老师的教育中,我还看到了“爱心”二字。魏老师放弃了到大学读书的机会,放弃了自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提干的机会,写了150次申请,要求当教师,正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热爱是他生命的支柱,爱岗爱生。爱体现在他的口头禅“商量商量”,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平等的“商量”,他的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爱体现在他的“不写评语写心语”,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诚恳的心语交流,他的学生才真正爱上了日记,才会摆脱寂寞,拥有了充实;爱体现在他的“相信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正是魏老师一次一次美好的坚信,他的学生才守住了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才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魏老师做到了,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感化,处处有魏老师的一颗爱心。有人这样说过:“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二字,教要规范,育要爱心。只有爱心而没有规范,爱心可能成为纵容;只有规范而没有爱心,规范就是压制。只有规范加上爱心,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渴盼的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的这块土壤上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