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效率 有效文本拓展拓宽知识领域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体验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效率
来源:无锡市宁海里小学 作者:尤佳 发布日期:2011-03-28 11:50:00

     每到期末复习阶段,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不及前一段时间。其实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受到了众多老师的重视,并对此开始有所研究,以下便是我在复习课改革中的尝试与实践。
首先,谈一下我认为目前复习课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知识的整理。很多老师在复习阶段完全是应试教学,一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就急于出卷子,而缺乏对学生所学过知识的全面梳理、综合、归类,没有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2.复习材料单调。其实老师在复习时呈现的知识都是在教授新课时所强调过的,给学生造成“炒冷饭”的感觉,学生对这些一成不变的老面孔已经失去兴趣。
     3.复习的形式单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非常重视新授课的教学,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但在复习课中,教学方法单调,陈旧,教师或是一讲到底,或是变成试卷的校对机,学生只是一只装知识的容器,所以复习课上学生注意力涣散,参与积极性不高。
     4.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复习阶段,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表现出心绪急躁,缺乏应有的耐心,教学态度粗暴,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与批评。“欲速则不达”,学生对复习课开始厌倦。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来谈一下我自己总结的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1.钻研教材,全面整理,体现复习课的计划性。新教材的特点是各知识体系呈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本学期已学的知识技能和以前已获得的知识列一张表,通盘考虑。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的第六单元,四会句型中又有5B第四单元的一般现在时,又有刚接触的6A第五单元的一般过去时。为了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时态体系,可以在复习这一单元时,将5B的第四单元和6A 的第五单元结合起来一起复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复习得全面,又避免了内容的枯燥。
     2.精心设计复习材料,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现在有很多的教辅书、练习册,网上的考卷也是五花八门。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优选试题。其次要倡导自我设计,让复习材料更具个性化。如学生学了6AUnit6 Holidays这一单元,我就编写了很多关于各个节日的小短文,让学生来阅读,这些短文的内容都围绕本单元的知识点——节日的日期和风俗;短文的句型都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en’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at… Did you…last…短文的时态都围绕本单元的重点时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背景,所以学生在阅读每篇短文时都充满了好奇。当然在设计新的材料时,要重视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基于课本,略有提升,切忌完全脱离课本的练习。同时也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抽象的讲解容易厌倦,所以复习课教师更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其实在复习课中也很需要我们平时上课多用的演唱歌曲、吟诵小诗和课文表演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设计作业,体现复习课的延续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教师要重视复习课的作业布置。作业要精,多一点和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巩固性、迁移性作业。如上面提及的6A第六单元的复习课,课上让学生读了那么多关于节日的小文章,课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去模仿写一篇类似这样的小文章,一方面巩固复习内容,一方面在复习内容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复习课的教学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很大作用, 所以复习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受到每位教师的关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