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效率 有效文本拓展拓宽知识领域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体验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体验
来源:灌南县镇中小学 作者:唐艳艳 发布日期:2011-03-28 11:52:23

     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数学学习要回归真实的自然状态。因此,我们应把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发展自己的机会。学习不是“授予”,而是儿童灵性在一定情景下的“激活”与“唤醒”。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探究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亲自将实际事物或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建构数学的思维模式,并在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存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使学生完善自我。
     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
     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引入教学中,使陌生的知识成为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学起来既起劲有趣,又掌握得又快又好。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识。如:教学十几减9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具板上摆小红花,先在方格内摆10朵小红花,接着再在方格外摆2朵,一共摆12朵小红花。引导学生在方格内拿走9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12朵小红花里拿去9朵,还剩几朵?(还剩下方格内的1朵和方格外的2朵,即1+2=3)得出结论:12-9=3。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充分使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形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使两种思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的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只能培养出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所以,在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有一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图形对称的。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的投入,有的说 “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学生的这种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三、到生活中去搜集数学信息
     数学来源于生活,组织学生去开发生活中的资源是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万以内数”,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经常看得见,用得着的数。学生对生活中简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有所体验,在课堂上就能够有条理地描述这些数据的作用。譬如,有的学生说:“急救电话号码是120,火警电话号码是119,匪警电话号码是110,交通事故电话号码是122,还有一个114电话号码查询服务台。”有的学生说“我家的门牌号码是302”。而有的学生却懂得汇报家里的部分开支:“我家8月份的水电费是282元,电话费是552元,因常上网导致电话费太高了,要节省。”…… 课外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课内汇报,久而久之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境,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