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效率 有效文本拓展拓宽知识领域 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体验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有效文本拓展拓宽知识领域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潘旭敏 发布日期:2011-03-28 11:51:11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指导思想就要求教师应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运用教科书以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
     一、文本拓展的现状
     (一)未能抓住教学目标,缺少与目标的整合
     整个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拓展延伸”的思想,这必将导致许多延伸拓展都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有位老师没有抓住“柳宗元”与“写江雪”的关系,没有围绕着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拓展文本,结果拓展后收不回来,就变成了柳宗元的生平历史交流会,浪费了学生抓文本朗读感悟的时间。
     (二)未能体现语文本真,出现泛化现象
     有不少语文课堂走偏了方向,在课堂教学中似乎不拓展,课就不精彩。于是,忽略文本并削弱文本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资源丰富多彩,将拓展进行到底没话说。结果语文教学脱离了本真,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三)未能基于教材文本,拓展过度
     语文教材不是孤单单的文本,教学中需要老师们进行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基于文本,在文本该拓展处适度拓展,拓展的时空、内容、深度等应围绕文本展开,把握好“度”。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教材是最直接而又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文本并非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文本拓展,能超越文本而又反哺文本,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呢?
     二、有效文本拓展的策略
     (一)明确拓展主体——学生
     《课程标准》确定了各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文本拓展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当然,教师在拓展文本的同时,还应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丢弃一些次要的、陈旧的内容。
     (二)紧扣拓展立足点——根植文本
     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延伸,最重要的是教者一定要紧扣文本,根植文本,适时补充阅读材料,充实文本内容,从而做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准确到位地理解文本体现的内涵,挖掘文章中体现的人文素养,有效地引领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1.适拓图意
     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想象”。如白居易的《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们安居乐业,田园娴静的美好村居图。一幅图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发他们的想像力。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诗句之后,再次展示出一幅《清平乐·村居》图,让学生自由写出他们心中的村居生活,或者也可以另外写一首诗。
     2.适拓词义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这篇文章时,文中出现了“缠足”这个词,光从字面上来了解就是“裹小脚”,但对于孩子来讲,“裹小脚”从来没有见识过,而理解“缠足”的痛苦又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时应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重点解释裹小脚的时代背景、所需的材料及痛苦的过程,同时再观看图片“缠足”造成的畸形足。如此拓展,不仅起到了释疑的作用,也帮助学生领会了“缠足”的痛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伏笔。
     3.适拓情节
     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深思点即“空白”之处,文本“空白”指的是由于文章在表达上的需要,故意省略掉某些情节,或把情节写得简单些,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这些教材因素。
     4.适拓结尾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嘎然而止,不免总让到我们感到意犹未尽:有的文章最后只留下主人公的一句话,有的则在最后留下一串省略号,还有的只告诉我们斯人已走向远方等等。
     文章留给我们的这些“补白”之处,可以通过延伸的方法,让学生来拓展文章的结尾,在此精彩生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