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尝试 小学数学作业的再认识 充分发挥实物教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尝试
来源:宜兴市芳庄小学 作者:周志元 发布日期:2011-03-28 14:56:29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一、课前预习,立足趣味点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布置预习,但以往布置预习,都是围绕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而且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就缺少激情,对预习也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预习中,寻找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写作背景上寻找趣味点
     在国标本小语教材中,许多教材的写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小语第十册第二十课《七律·长征》,二十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为创作背景。布置预习时,可适当讲一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事例,以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然后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学生通过这些红色经典文章的阅读,对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二)从课题上挖掘趣味点
     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的题目起得很精当,有的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文章中心所在,还有的题目读了让人意韵无穷。预习时,教者如能抓住题目,适时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
     二、课内阅读,找准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在此,推荐一些方法。
     第一,相关内容的结合。小语国标本教材选用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章节,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点带面,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讲讲《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些内容都是对诸葛亮的精彩描写,学生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一读。
     第二,相关人物的结合。高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司马迁、莫泊桑、钱学森、霍金等等,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由于教材的篇幅短小,对这些名人,学生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抓住机遇,结合所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此外,还可以从相关的写作背景、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课后拓展,寻求生长点
     课外阅读虽然很重要,但仍应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不能舍本逐末,脱离课堂、脱离教材来谈课外阅读。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必须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当然,课后拓展的生长点还很多,如学习了《三亚落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可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林海》;学习了话剧《负荆请罪》,可介绍《将相和》给学生阅读。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总之,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改形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