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优化高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美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来源:涟水县南集中心小学 作者:羊金 发布日期:2011-03-28 15:00:5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品德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内容呢?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做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品德教育内容渗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比如教学《卢沟桥的烽火》一课时,教学中教育学生感悟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品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事件的经过,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可耻行径的无比憎恨,对我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英勇壮举的无限崇敬。
     二、在课堂作业训练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题目包含的品德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如教完《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我让同学们认真讨论课后作业第3题: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在讨论后得出老人是位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生活简朴、个性坚强、攀登不止的人。通过作业题的完成,让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品质得到提升。
     三、在语文教学细节中渗透德育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书本的保护等方方面面,教师都应在细节上下功夫,应从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环节都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懂得真、善、美。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故事发展中的谈心、喂饭,故事高潮中的放梨、写信等内容,都是极为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学“聂将军给美穗子喂饭”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而感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的渗透,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