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优化高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美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让美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来源:淮安市繁荣小学 作者:潘云霞 发布日期:2011-03-28 15:02:48

     朗读是阅读的灵魂。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感情朗读为“美读”。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读出情,读出美,读出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模仿起步,鼓励他们有感情地读;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来读;同时还可以不断灵活变化多种形式,促进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把美读真正看作是一种享受。如何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享受美读带来的乐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模仿起步,鼓励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能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
     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特别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以及五个感叹号,凸显谭老师的特点。学生在我有感情的朗读中,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灾难突降的一刻,看到了谭老师舍已为人的高大形象,也情不自禁地模仿读起来,就连平日不太愿意读书的孩子在这种氛围中也张开了嘴。看时机成熟,我指名学生来读,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举手。
     二、深入感悟,指导读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理解不到位也就无法真正读好。文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教师要在学生感知、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帮他们选择朗读的训练点,以关键词、句为抓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走近文本,沉浸文本。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再抓住句中“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黑色的雕像……”这些词句让学生去品味,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读,用什么样的语调读。这样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情由心生,更好地表现了句子的感情色彩。这样指导学生进行美读,比老师一味地灌输朗读技巧的效果要好。
     三、灵活多样,促进读
     为了提高朗读的质量,除了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还要巧用其它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
     (一)换位读
     根据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在朗读教学中可采用换位读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角色,结合自身的实际,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揣摩角色的心情,更好地体验角色的情感。
     (二)竞赛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可以适当运用竞赛朗读。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两队比赛,看谁读得最像蔺相如,谁最像廉颇。学生竞争的意识被唤醒,一个比一个要强好胜,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三)配乐朗读
     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孙双金老师说的:“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们就是不断地去追求这门高超艺术,引导学生读出品位,读出蕴味,读出感情,让美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