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优化高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美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优化高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洪泽县外国语中学 作者:袁贺敏 发布日期:2011-03-28 15:01:51

     实行新课改后,如何以新的方式去教授语法成为了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吸收了当今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认同的“交际教学”思想,“淡化”语法教学。于是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一个怪圈,遇到公开课、观摩课等,很多教师都尽量回避语法,一般都是以reading部分作为开课内容,因为在语法教学中,讲授语言知识可能会被认为“新课标”没学好,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但语法不需要教吗?新课改使我们部分教师形成一种错误的意识:他们以为“交际法”是新的,是“先进”的,而传统教学法是旧的,是“应该淘汰的”,原因就在在于它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得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处于很尴尬的境况,以致有一些教师直接忽视语法的教学,碰到相关知识就让学生片面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很多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很薄弱,尤其进入高中后,面对复合句时主谓宾都辨别不清楚。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到底教还是不教?英语学科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已经开设,但对于我们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缺乏英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听到或看到真实情景中的英语,即使出现,其广度和深度也是狭窄的;而且他们也缺少课外锻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课堂上才有更多时间接触英语。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而形成对语言复杂用法的清晰认识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情。
     事实上外语教学界认同的“交际教学思想”并不排斥语法教学。语言习得者克拉申说过:即使是用外语上语法课,也可以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入”。所以,语言习得理论并不反对教语法。他认为语法知识是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当输入和我们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时,才构成可理解的输入。北师大程晓堂教授也认为“学生还是要学习语法”。语言基础知识不行,就不能进一步进行交际。只是我们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讲解灌输。
     “优化”语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措施。
     (一)正确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把握规律
     传统的语法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举例,然后学生以死记硬背和大量条件反射的练习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太知识化,专业化,牵涉到很多术语,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接受,而且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法教学更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也就是“观察-发现-讨论-总结-运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指导。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语境、加深印象
     学生如果缺乏运用英语的学习环境,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法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报杂志或上网来广泛寻找所学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单纯讲解语法的枯燥性,让学生在活的语境中得到刺激,进一步加深巩固语法知识。
     (三)分类归纳,让学生探究思考,得出结论
     《新课程标准》倡导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让学生先通过分类归纳整理语法方面的素材,然后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得出初步的结论,接着学生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和完善,最后进行系统总结。教师可以提出有难度和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反思观点中的不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所学的语法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更细致、严密。
     “淡化”语法其实更多的是要“淡化”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机械记忆,而绝不是淡化语法教学。优化语法教学,乃是优化对语法的消化理解,让学生对语法多探究,多观察、多发现、多总结,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知识。在语法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更新传统的语法教学观念,依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去寻找到一种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的方法“优化”语法教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