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下好人生这盘棋 打造一个小学“微笑课堂” 班主任“垒塔”艺术谈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8期 总第4189期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8期  下一期
打造一个小学“微笑课堂”
来源: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作者:顾兵 发布日期:2011-03-28 15:06:22

     “微笑课堂”就是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所有学生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微笑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微笑课堂”其实就是一种校园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体现了一种特殊人、场、景、方式方法,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其有民族性、历史性、区域性特征)。
     一、还小学课堂教学愉悦性,体现儿童“本”真课堂
     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生活是“微笑课堂”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气氛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微笑课堂”,努力追求师生心灵和谐共振的境界,达到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境地,从而释放出每个儿童的精神活力。
     “微笑课堂”坚决革除沉闷乏味的呆滞课堂,让风趣幽默走进课堂,把微笑撒进课堂,用爱心融入课堂,让民主平等在课堂彰显,创造充满灵气的课堂氛围。在“微笑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科本色,以本为本,着眼于教本中寻求知识趣味点、教材生发点、情感交融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新知,提高技能。
     “微笑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力求体现:“情智合一”,体现人文性;“以学定教”,发挥自主性;“遵循差异”,体现多元性。“微笑课堂”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儿童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
     “微笑课堂”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儿童的探究性学习为主。
     二、还小学课堂学习主体性,体现儿童“学”真课堂
     长期以来,教师一贯都是“师道尊严”的形象,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绝大部分是被动接收状态,往往养成看着老师眼神说话的习惯,喜欢揣摩教师心理,成为教师的附庸。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活跃的思维、创见都被压抑在心底,难有显现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掉真心。
     “微笑课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储备进行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儿童就像天使,有着与生俱来的率真,教师要为课堂创设生长的时空,让儿童充分舒展灵性,使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尽情迸发,孕育生命的灵动,彰显“微笑课堂”永不枯竭的原动力,真正使课堂成为儿童的天地,儿童的奇思妙语在课堂里轻歌曼舞,儿童学习自由舒坦,学习氛围和谐温馨。
     三、还小学课堂学习丰富性,体现儿童“情”真课堂
     “微笑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让风趣幽默走进课堂”“用爱心融入课堂”,老师在课堂上把彰显童真、放飞童心、书写童趣作为创设理想课堂的努力追求,积极寻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趣味生发点、童心绽放点。“微笑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作用,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以情传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使学生感受温暖、感受亲情。
     四、还小学课堂学习情境性,体现儿童“气”真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往往在固定的模式里徘徊不前,环环相扣的设计、步步为营的策略历来受宠,课堂教学无生气,学生学习无活力。“微笑课堂”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的动感天地。“微笑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师生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心灵的相互交融,彼此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无论是教师主动设计的益智有趣的学习情境,还是师生思想情感迸发的生成性情境,都体现了“微笑课堂”营造教学的一个新境界。学生在教师弹性化设计课堂里,进入课堂空白,摆脱束缚,学得轻松。在“微笑课堂”上,教师摒弃琐碎提问,把空间让给了学生,把重负卸在一旁,静观其变,及时利用情境资源随时调整“航向”。
综上所述,“四还四真”适应儿童的学习特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天真、好奇等特征,真正让师生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走向科学的儿童观、世界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