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参与氛围促进自主探究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数学课堂应实现学路和教路的和谐统一 浅谈诗意语文与诗意课堂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营造参与氛围促进自主探究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来源:溧阳市前马小学 作者:李红星 发布日期:2011-04-07 10:03:3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建构认知表象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强化主体意识,提供参与时空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盲从性、依赖性,学习的主体意识差。因此,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自觉性、目的性,强化主体意识,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波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转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出示圆锥体教具, 并问学生:“看到这个形体,你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诸如“圆锥体的体积与哪个形体的体积有关系?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怎样推导?学了圆锥体的体积有哪些实际应用?”等等一系列具有思考性和目标性的问题,有效地营造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氛围。
     二、创设认知冲突,引导自主探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善于创设各种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运用的探究实践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组织合作交流,促成主动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内部隐性思维活动得到外化,从而促成学生的主动发现。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30÷(30÷10+30÷15)=6(小时),教师要求学生将题中的“长30千米”改换成其他“千米数”并列式解答,再组织学生讨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最后发现:不管换成多少千米结果都是6小时。这时学生感到奇怪、疑惑,教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所需时间与公路全长没有关系)接着启发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来验证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师生间的启发与交流,使学生发现和掌握了此类工程问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四、组织反馈评价,建构认知体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合目的的可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如果只有接收信息、输出信息,而没有反馈信息,就难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实践证明,教学中反馈信息愈畅通,愈及时,教学成效就越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计算其周长,估计有以下几种情况:①5+5+3+3=16(厘米);②5×2+3×2=16(厘米);③5+3+5+3=16(厘米);④(5+3)×2=16(厘米)。这时可让学生先互评:哪一种做法最简便?这样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在多向信息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建构了推导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a+b)×2”这一认知过程。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从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