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诗、情、画、意”数学文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 科学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理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
来源:靖江市季市镇长安小学 作者:刘进 发布日期:2011-04-07 10:24:41

     通览小学数学教材,无论哪一种版本,练习课的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延续,是巩固加深理解新授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何将练习课上出特点,上出实效?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练习课的类型
     1.巩固型
     巩固型的练习课比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在这一类练习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新授时遇到的疑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等进行设计。
     2.综合型
     综合型练习课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例如20以内退位减的练习,先通过减9的一组题的练习,感知可以用十位上的数加1得出最后的得数,再计算减8的题目,同样感知也能用十位上的数加2得出差,在减7、减6等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这种算法,同时明白其道理所在。
     3.渗透型
     渗透型练习课侧重对后知的预设和铺垫。当教师意识到学生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有一定难度,而且前面所学的知识对后面的新知又起到一个至关的作用时,教师都可以在此处安排一节练习课,既承上又启下。
     当然,练习课的类型不是固定的、单一的,它的形式要灵活,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技能的练习课,都可以适时展开。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法
     1.确定主线,把握练习课的灵魂
     数学练习课不能简单、杂乱地把一些题目进行混合,无论怎么安排,都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教学,这样的课堂味才纯、才浓、才有生趣。
     这样的教学,没有了对旧知识的“回炉”,没有让学生千篇一律地去模仿例题,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撞击出新的思维火花,亲身体验数学思想的逻辑重演,并在寻找解题途径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
     2.精选题目,构建练习课的骨架
     (1)针对性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体现。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1立方厘米后,我让学生举例1立方厘米有多大、多大的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哪些地方可以用立方厘米做单位等等。在认识了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后也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来找一找,说一说。在学生找、说、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地对这三个单位的大小进行反复的强化练习。
     (2)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不光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也要考虑小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吸收的规律,每一个过程都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的效果,就是要通过恰当的层次性,使得学优生或学困生都能获得练习的最佳效果。
     (3)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折一折,认识1/2、1/3、1/4……再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小棒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一份或几份,加深理解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准确的分数概念。
     (4)开放性
     开放性的题目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很浓的兴趣,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一位低年级教师在上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出了这样一题:左边摆6个△,右边摆4个△,要使左右两边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纷纷动手,边思考,边摆弄,劲头十足,最后得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答案。
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优化设计练习课,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情感交流,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灵动、高效、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