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浅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 “三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汉字教学之我见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小学生汉字教学之我见
来源: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 作者:张红莉 发布日期:2011-04-07 10:32:3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2年级“认识常用字汉字1600~1800个”。如此大的识字量,怎样才能做到认得快、不遗忘?其实遗忘是有特征的,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多年识字教学的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编字诀,攻破难关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每个生字的具体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抓住音、形、意中的主要矛盾,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如在《两只小狮子》中教学“滚”字时,它的字音、字义都不难,但字形复杂难记。于是我给它编了一段顺口溜:“滚”字好记,左边三点水,右边把“衣”分,中间加个“公”,合起来就是“滚”。学生一听,一下子茅塞顿开,很快记住了。在课堂上编一些字诀,既可以调节气氛,又可以增强学生记忆。在教学“丛”字时,顺口说了一个谜语:“两人桥上走”,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江”“照”“日”“田”等字的谜语。学生们根据谜语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比单纯的读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运用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地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记忆、理解、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性较强、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学生比以往善于观察了,识字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乌鸦喝水》中有两个生字“喝”和“渴”容易混淆,学生常常误写成“渴水”和“口喝”。此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在分析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找到了答案。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扩大识字量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和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识字的方法,拓展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如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于是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对食品包装纸上的字进行识记。这种识记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识字教学中,我们更应选取最佳的识字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进行有趣的识字活动。
     四、借助熟字,让学生在自主中复习巩固
     根据遗忘规律,对暂时记住的事物要及时强化,才能记得牢。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新知后要反复练习,并能从中感受到愉悦。在识字过程中,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针对学生这一识记特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根据熟字换偏旁的特点,用加减法识记生字。如“报”与“服”,“近”与“听”,“惊”与“就”等。通过对比记忆,学生不仅能较快掌握新字,而且还能在对比中与以往的熟字多次见面,进一步巩固了旧字,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理解字义,发展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认为如能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认识特点,设法丰富学生的表象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又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