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快乐体育中的“四个关注” 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实施快乐体育中的“四个关注”
来源:金坛市水北小学李 作者:翀强 发布日期:2011-04-07 10:38:10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为成长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强调得最多的是如何掌握体育技能,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剥夺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掩盖了学生天真的心理和富有童趣的生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既能达成“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师应做到的“四个关注”。
     关注一:体育教学中的学生需求
     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体育活动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自主学习;要在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表现欲”;要在教学中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关注二: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
     教师不是“权威”,不能笼罩着权力与强制,更不能让师生情感处于霸道与无理之中。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要学会尊重学生。
     关注三:体育教学中的评价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评价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优化的外部条件,激励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
     1.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不同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少批评,多夸奖。
     3.评价要关注阶段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注重结合平时的了解、考查,及时记录,准确地、系统地进行每月一次的阶段性评价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要关注多元性和互动性。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往往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成了评价的客体。教师要努力改变单边行为,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具有多元性,这样也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庭来关注学校的体育事业。
     关注四:体育教学中的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老师应充分整合与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1.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平时应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开展“体育运动小健将”“体育之星”的评比活动,激励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信心。
     2.开展“家庭体育运动项目”评比。当前的家庭体育尚处于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体育组可以在全校学生中间开展“家庭体育运动项目”评比活动,定期举行“亲子运动会”。体育教师还要及时推荐一些适用家庭锻炼的项目,供家长、学生选择。
     3.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设施。目前,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了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一些简单实用的健身器械已进入了百姓的生活,各地方都掀起了体育活动的热潮。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让学生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网络化资源同样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入电脑室,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种网络棋类体育游戏,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战练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