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自由还教学有效 让阅读伴随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给学生自由还教学有效
来源: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中 作者:沈东新 发布日期:2011-04-07 10:44:07

     有效教学是什么?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意识和行为。有效教学与自由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事物,实则不然。本文拟从自由的角度谈谈有效教学。
     自由必然意味着一种每一个人想做任何事情或满足人们希望的有效力量,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自由就是个体自主地把握自我的状态,即个人对他人或组织的强制性影响的摆脱。与自由相对立的范畴是“强制”,它意味着无能、服从、被控制。自由能够使个体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实现自己的目的。强制只能使个体被迫按照他人的意志实现他人的目的。
     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作为教学中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地参与教学的权利。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的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可是,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师说东,他们不敢向西;教师说错,他们不敢说对。这样的课堂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很普遍。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的理解,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课堂显现。从古至今,中国人习惯于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听讲,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神,神是不能亵渎的。在课堂上他们是万万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不管听得懂还是听不懂。
要消除这种“专制”,就要还给学生自由。那么,教师如何把自由还给学生呢?
     一、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
     教学中教师的合时适度的话语是使学生理解的重要前提。可是,我们习惯于过度讲授,这对学生发展很不利:1.过度讲授导致过度的信息量,这必然会超出学生的“忍受度”和接受力;2.过度讲授必然会使学生失去许多自主参与的时间;3.过度讲授必然意味着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费了苦心,这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失去在一定难度的理解过程之中发展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并认识到多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问题自由”
     一些外籍专家在听了我国教师的教学以后往往纳闷:都是很聪明的学生,怎么会课后没问题?答案是:教师把问题都讲了,还会有什么问题。要使课堂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问题的质与量以及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在问题之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即几个大的问题和若干小问题。教师要使学生的回答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要使自己的回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倘若没有了这个过程,只剩下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三、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内容自由”
     通常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进度是指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个自然片段,它更多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只要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就算完成了。只要走出了这种“教学进度”的误区,教师就可以放心地设计与组织弹性化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内容是指在教学中呈现的课程形态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适合于好学生的挑战性课程内容,又有适合于学困生的低难度课程内容。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差异发展。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把知识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示给学生。弹性化的课程内容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困生可以选择难度小的题目,在题量上可以少做;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并加大题量。这是促进课堂有效的重要策略。
     好的教师能够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高效课堂必然是学生充分自由的课堂;有效教学一定是师生共同自由的教学。给学生自由,还教学有效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