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家访———寻求家校教育的结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家访———寻求家校教育的结合点
来源: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 作者:卢士龙 发布日期:2011-04-07 10:49:49

     前言:这是一次不经意的家访。自从全市开展“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心灵”家访活动以来,我已经对班级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尤其是对班里的问题生、学差生进行了重点访,与家长进行了大量交流。今天的家访对象,学习成绩都可以,也不算顽皮,经过我实际走访后,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也使我找到了家校教育新的结合点。
     时间:2010年9月25日。
     地点:仪征市陈集镇杨庄村、工农村。
     受访对象:
     1.五(3)班学生吴恒;
     2.五(3)班学生冯长柳;
     3.五(3)班学生邬琳。
     家访目的:
     1.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常规表现、学习等情况;
     2.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情况;
     3.宣传教育法律、法规;
     4.征求家长对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寻求家校教育的结合点。
     家访形式:骑电动车上门家访。
     家访摘要:
     家访第一站:吴恒家
     学生简介:吴恒,男,十一岁,语文、数学成绩优秀,英语成绩良好。性格内向、话不多,有点贪玩,课堂遵守纪律不够严格。
     家访收获:
吴恒的奶奶在门前菜园里忙着,父亲在镇上打工,母亲刚和吴恒骑车上街去了,爷爷和叔叔在隔壁收拾收割机。通过和吴恒的爷爷、奶奶及叔叔交谈,我了解到:吴恒的父亲是初中毕业,母亲小学毕业,平时父亲对孩子特严厉,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孩子在家话也不多,但孩子在家特勤快,烧火、做饭、抹桌子,样样都做。
     家访第二站:冯长柳家
     学生简介:冯长柳,男,十一岁,长相清秀、瘦小个子。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品德优良。性格内向,不爱活动,下课很少说话。
     家访收获:我到达时,冯长柳正和隔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大堤上推三轮车玩。他们的举动让我一惊。我赶紧叫他们停下,并和他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把三轮车推了下去。
进了冯长柳家,我吃了一惊:这哪像个家啊,两间矮小的平房就是他家的正屋,旁边两间小屋,一间是厨房,一间是爷爷奶奶的房间。
     经过短暂的交谈,我又一次惊讶:冯长柳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个子不高,因为家庭底子薄,到了快三十岁,才讨到来自贵州的老婆(二婚)。正屋墙壁上,没有什么装饰,贴着六七张冯长柳的三好学生奖状。冯长柳在家话也很少,每天做完作业,就看看电视,然后很早睡觉、很早起床。虽然每天可以乘坐接送学生的校车上学,可校车的临时停车点离他家仍然有一公里多。
     家访第三站:邬琳家
     学生简介:邬琳,穿着整洁、大眼睛、面色红润。各科成绩优良。活泼、健谈、好动。
     家访收获:
     在一座楼房前停下,透过不锈钢栅栏,我看见邬琳的家甚是气派。可是不巧大门紧闭,没人在家。邻居告诉我:邬琳父亲是一位木工,常年在深圳搞装修,妈妈在友好玩具厂上班。
     我到邬琳妈妈上班的玩具厂,找到了邬琳的妈妈。我们还没交谈几句,邬琳的舅舅接到邻居的电话,把邬琳送来了。这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平常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优越惯了,学习还不错,家长不多过问,因而有点随便。
     回到镇上家中,虽然天已黑了,可我十分欣慰,偶然的家访,居然得到了许多在学校不能了解的东西,真是不虚此行。
     家访感悟:
      1.上门家访是家校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虽然有些费时、费力,但它有家长到校访、教师电话访、信息访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上门更能发现问题,更能赢得家长的支持;
     2.家访不能只访问题生、学差生,不能仅凭学生在校印象去家访。家访应面向全体,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家庭,细致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
     3.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事关重大,家长不只是督促孩子学习,还应重视个人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的培养;
     4.家长的粗暴会影响孩子乐观的性格和与人相处的态度(吴恒),孩子身上的任何亮点都是我们教育的契机;家庭的困难虽能磨练人(冯长柳),但对未成年人而言,还需要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心。要教育孩子:知识改变命运,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再穷不能穷教育,富裕了也不能娇惯孩子(邬琳),要教育孩子珍惜好的学习条件,认真学习,父母以他们的勤劳创造了财富,学生也要用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家长,学会感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