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家访———寻求家校教育的结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9期 总第4201期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9期  下一期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
来源:靖江市孤山镇团结小学 作者:徐栋 发布日期:2011-04-07 10:51:38

     爱因斯坦说:“教师要适应学生求知的需要,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探索。”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人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从激、启、用三方面入手,促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要体现一个“激”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的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在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教学活动中师生情感的交流至关重要。
     (二)必须把趣味归还给学生
     教育家斯宾塞提倡“快乐教育”。教师要尽量激励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使求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教师要把从娱乐演出、广告电视、艺术体育和电子多媒体等处学来的技巧加以综合,并在具体操作中灵活运用。
     二、要注重一个“启”字
     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单纯采取“教师讲,学生记” 的旧模式是不行的,教师在教法上应该大胆进行改革,必须以启发思维为核心,促使学生乐学,最终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一)想方设法促学生对所学内容整体把握
     教师授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把授课内容与学生自己的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联系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新课学习开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把握的对象最好是有趣的、形象的、可视的、具体的物体。如果是通过语言描述来促成学生对新内容的初步理解,教师最好组织一些充满人情味且渗透性、启发性强的问题。
     (二)巧设疑问,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给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地创造“speak and talk”的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三)适当暗示,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让他们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纠正学生思维中出现的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三、要显现一个“用”字
     语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人们用于交流思想和交换信息的重要工具。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
     (一)在发散集中训练中提高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句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很突出的地位,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句型的结构、句义、使用场合,才能达到初步运用语言的目的。在句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句型的结构以外,还要求学生明确句型的使用场合,即什么时候说,怎样说?发散集中是指引导学生针对老师设定的问题,经过“发散——集中”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言之有理的各种结论。
     (二)在开放想象中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英语以口语交际为主,学生应该能够根据情景,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交流思想。思维训练中的开放想象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丰富想象能力,并在新情景中创造性地进行语言操练和言语交际活动。
     总之,只有教师巧引导、妙设计,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才能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