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进课堂”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初探平面直角坐标系案例分析 优化数学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化学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数理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0期 总第4212期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0期  下一期
浅谈化学课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来源: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作者:郁玲 发布日期:2011-04-20 17:06:05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先提出的。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指学习如何学习。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在很大适度上与该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认识有关,也与该学生对这种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及时调节有关。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任务有意识地改变和选择策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探究更适应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完成。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是以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基础的。而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强烈的意识倾向,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促进因素。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另外,课堂上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所以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高一化学中的铝热反应,整个实验的过程并不复杂,每次实验都会让学生非常兴奋。这样的兴奋可能是一时的,但是通过这个实验就会让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从而使一时的兴奋转化为对化学的兴趣。
     二、加强基本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本学习方法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现代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必须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教是为了不教”。
     根据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把有些教学内容设计成简单的学生实验。训练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服务,也会有效提高元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及时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对识记性知识采用“提要”方法加以浓缩,对理解性知识结合具体例子去理解,对综合应用性知识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注重分析已知的各种信息等。比如我们在铝及其化合物部分的教学时,经常会将其中的转化关系总结为“铝三角”。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总结“铁三角”等。
     三、 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参与课堂教学
     元认知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元认知体验。它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体验。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师在讲氨气的物理性质时肯定会讲到“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若只单纯地将知识点讲完,那这个知识点就是孤立的。若将它与喷泉实验以及实验的改进联系起来,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量增大,这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解决问题可能有哪些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哪一个?为什么?然后实施最优化的具体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后还要对元认知在解题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反思,达到对元认知的掌握和巩固。那就会使学生在整个的思维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的行为不偏离奔向目标的航向,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持续发展,也将引起和带动化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