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追求教育的缤纷精彩 让学生成为文本的主角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0期 总第4212期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0期  下一期
让学生成为文本的主角
来源: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周亚艳 发布日期:2011-04-20 17:24:3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完美对话,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的主角。教师们不妨这样做。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真正精彩的对话过程,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并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文本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单纯依靠朗读无法深入体会文本意境。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探究文本的深度。
     《九寨沟》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九寨沟的诗情画意、奇丽美妙。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文本中隐含的多种情境组成一个整体情境,并运用多种方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像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历场景,引发无限想象和感悟,进而对文本的理解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自身情感的体验,对文本的内在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随即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回答也极富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诵读感悟,注重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在读中知,在读中感,从读开始,以读结束。“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重要形式。
     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就以“读”串通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我采取诵读感悟的形式,不设提问,只要求学生读到有感而发为止。学生在朗读时,思维就不会被单一的问题牵制,能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文中人物,从多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自读自悟等,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自然进入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感受和丰富想象,在读中起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不仅要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应注重语言积累。教师让学生多积累优美文章、警句佳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注重理解,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是影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非认知因素,它基于对直觉的推测,对现实感知的超越。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和保证。首先,理解能力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前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其次,联系生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象世界融合起来;再次,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染学生,使其情不自禁地产生想象。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插上想象力的翅膀,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的主角,教师要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阅读,让学生的自读感悟代替教师的繁琐分析;要给学生对话的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交流对话的机会和个性化阅读的天地。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熏陶和启迪,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赏心乐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