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用“心”为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关爱特殊学生
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0期 总第4212期 2011年04月1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0期  下一期
浅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作者:何小芳 发布日期:2011-04-21 08:19:13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教学双向方式要变革。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这里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可以给学生看一段教学片段,教师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把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谜语等运用到课堂中,并且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使枯燥的问题变得很有意思,学生的参与意识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磁铁》时,我在轻松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展示一幅美丽的百花园,然后拿着一只用曲别针夹住的纸蜜蜂问学生:“谁能让这只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呢?”几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到台上来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我说:“我也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结果。当我把藏在手中的磁铁放在画板后轻轻的动,蜜蜂也随之飞舞时,学生们十分好奇,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善用评价激励语言,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对此我在课堂中常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感受颇深。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课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三、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的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四、根据教材有目的地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
     一切理论来自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本身。要让他们走到大自然中去,学生才有接触、体验的机会,有想象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教学《肥沃的土壤》这课时,布置学生回家制作肥料袋,要求他们到田野里采集土壤,捕捉蚯蚓,采摘菜叶,从中体会到腐殖质给土壤带来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增加土壤肥力探究中,使这些童心未泯的孩子迷恋大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
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思路也是无穷的。总之,我们应以科学的观点教好科学课,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们。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