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才能笔下生花 “假设导读”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关注生活才能笔下生花
来源:高邮市汉留初中 作者:孟寿春 发布日期:2011-05-05 15:50:19

     新版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健康”。面对现实中不少学生的作文缺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教师会要求学生及时、广泛、深刻地了解时事、生活见闻。但是如果天天看的、读的都是遥远的生活,领略到的也是成人化、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也摘不到半空的桃子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为“作文”而作文的心理,任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真正动起笔来还是套用“公式”,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以至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中有着千姿百态的文章“盆景”。而要真正获取这些“盆景”,全靠作者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作家赵丽宏认为:“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寻觅,用心追求,到处能采撷到闪光的珍珠。”
     有人认为,学生生活太单调,哪有什么多彩的生活?其实不然,同样的生活,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写出好文章呢?关键还在这个学生是否热爱生活,是否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有些学生写作文,往往是看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深度,甚至写出流水账。其原因就在于不善于对生活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不善于积累生活素材。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养成热爱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地练习作文的心理习惯,懂得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把热爱生活,观察积累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对作文的长远兴趣。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里的“多看看”就是指要尽可能让学生多一点占有生活素材,以便对各样材料进行比较和选择。观察深入、细致,且有兴趣,有助于准确把握事情的本质、特征,使表达具体生动。
     第三,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留心生活中学会思考,增加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作文实质上就是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并艺术的再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每一次观察、思考和总结,都会使我们有新的感受、新的领悟、新的收获。这些感受、领悟、收获不仅为作文积累了素材,更为作文奠定了丰富的内涵。观察生活,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细致。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便成功了一半。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观察生活,还是思考生活,都要带着强烈的感情,不带着情感去观察和思考,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缺少激情。
     第四,还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与阅读紧密结合。
     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的生活;不但要求自己去寻找丰富的源头活水,激发自己的写作热情,还要有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同美术中的素描和速写一样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将生活实践中发现的新事、新问题写成习得等等。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方法。当然,读课外书,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通过上网、搜集素材,更可以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此外,我国的古诗文博大精深、脍炙人口。学生坚持诵背古诗文,不仅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素材采集,而且那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神奇优美的意境、振奋人心的故事、沁人心脾的思想感情,都能够潜移默化地浸透灵魂,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这样写起文章来才有独到见解。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从而热爱生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和理性客观的认识生活的能力,这种习惯、能力更能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生命的强者、受益的墨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