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在“动笔”中精彩 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用“激励”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用“激励”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来源: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 作者:吴彩琴 发布日期:2011-05-05 16:52:05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用教师的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教学中的激励手段就是指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手段的根本立足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使其产生“想要学习”的动因以及“能学好”的信心,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原动力,从而达成甚至超过预期的教学目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以说,善于运用激励性教学语言,应成为普遍实用的教学原则。激励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动机激励
     动机或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和有效学习的一种内部诱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是个体发展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积极的动机驱动下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学生就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我举了两个实物:体育馆的顶棚和工厂的活动伸缩门,同学们通过思考比较,不但掌握了知识,更懂得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情感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价值”,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现代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高明的教师,都是将情感因素倾注于教学语言。
     例如我在教学《实数》一节时,介绍了无理数的由来。据说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在研究正方形时,发现对角线的长■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希帕索斯的这一发现,打破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引起了该学派的恐慌。希帕索斯违背诺言公布了这一发现,因而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投入大海,葬身鱼腹。后来人们便把希帕索斯发现的新数称之为“无理数”。而“无理数”并非“无理”,而为“不可能约”之意;“无理”二字,在数学史上有可能是毕达哥拉斯为维护“神权”,惧怕存在着不可通约的数的真理,迫害数学人才的无理。
     这种动情的教学语言所创设的教学艺术及氛围,可以产生“磁场效应”,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同时也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三、情境激励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努力创设思变氛围,使教学情境具有现实性、探索性、挑战性,让学生不时处于“问题情境”中。
     例如,我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顺流、逆流问题前,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包拯巧用顺流、逆流的知识破案的情节。这一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同学们积极思考,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显然,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无疑“如食橄榄,其味久犹存”。
     四、评价激励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内驱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看待学生必须用客观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要纵比,不要横比。
     我曾多次接任基础较薄弱的班级,这些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脑子并不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常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在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做题后,经常给予鼓励或表扬。面对学生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我从不说“你太差劲了”“你真笨”之类的话,而是给予学生“某某知识点你已经掌握了”“加油,成功就在眼前”“有进步,老师为你高兴”等种种激励的话语或批语,使学生燃起希望之火。渐渐地,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解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评价手段激励、鼓舞学生,从而增强其自信,迸发其热力。
     一粒尘沙,跟它的众多兄弟一样匀铺在海滩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它身上,它也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对于尘沙来说,阳光给予的是赏识。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就是一点一滴地在“成功”上做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