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构造语文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习作如何张扬学生个性
课改天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构造语文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来源: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 作者:杨臣 发布日期:2011-05-05 16:55:39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潮流正席卷全国各地,新课程实施能否深入进行,评价改革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保证课改成功的重要因素。语文学科应怎样落实评价改革的精神,构建语文教学评价新体系,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
     实现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首先要实现观念的改变。要摒弃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树立与师生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
     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落实新的评价理念,我觉得应该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看成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把评价作为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开展日常学习情况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尊重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
     (一)用各种形式开展日常评价
     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重视过程就必须重视日常评价,不能把评价理解为对学生的一次考试,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成绩并给予鼓励,及时发现问题、帮助纠正,日常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袋。档案袋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反映学生进步的重要资料。如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放入记录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讲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录音带、小红花等。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作品和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2.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开展评价活动。如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图案作为评价的符号,教室的一面墙上画上方格图,在方格图上贴有很多气球图案,图案上都写有学生的名字,根据学生一周的学习情况让气球升一各,这种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评价方式,学生喜欢,教师也易于操作。还可以利用教室墙壁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在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及时评价。发现学生的成绩和长处及时给予肯定,老师用赞赏的眼神关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进行激励性的评价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4.家长协同参与评价。学校可采用家校联系的方式,定期与家长进行文字沟通,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定期反馈给家长,形成家校合力。
     (二)进行阶段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单元评价。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置评价目标和方法,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探索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方法
     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非常重要。为了使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创造者,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教师评价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诊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树立目标,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重点要落实两个“转变”。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只有从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二是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着力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充分尊重、理解教师,诚心实意地帮助教师
     不定期和教师交谈,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他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苦于乐,关注教师的需要,进行情感沟通,使教师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