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引入”的发展渊源 让兴趣引领低年级写话教学 体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体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南京市六合双语小学 作者:潘春琴 发布日期:2011-05-05 17:04:08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因此,获得新的体验是学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积极的体验应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
     一、实践中体验: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所谓“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进行某些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
     我们所呈现给学生的数学材料,大多是抽象化的、理想化的、标准化的数学模型,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小学数学应该是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学习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可亲、可感、可能。
     二、互动中体验:我们都能学会数学
     “互动中体验”是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自主学习者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除获取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外,更多的是在数学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获得“我们都能学会数学”的自信。
     三、情景中体验:我们也能“创造数学”
     “情景中体验”是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把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利用学生的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围绕问题,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逐步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我们也能研究数学、‘创造’数学”的心理满足感。
     学生自己去观察、发问、思考,集体去讨论,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用数学刻画现实世界,建立数学模型,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掌握探究的方法。不仅如此,学生在“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获得建立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基础之上的对科学追求的态度等,对他们的持续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体验使学生视学习历程为生命历程,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灵魂。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更应该追求学生是否获得了体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