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美术鉴赏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注重实践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创新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11期 总第4223期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11期  下一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淮安市淮阴区老张集小学 作者:乔湘凌 发布日期:2011-05-06 10:13:09

     目前,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不仅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而且教师也同样认为作文难教。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作文的认识和训练指导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我谈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在写作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了第三学段,才过渡到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降低要求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首要的工作是让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不断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使这种浓浓的兴趣得以长久的保持。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就鼓励他们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图画代替。例如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写道:“wǒ学了《小小的船》,wǒ也xiǎnɡ到上面去。”面对这样充满童趣的写话,我们要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和愿望。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必定会使他们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丰富。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是件难事了,自然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写作充满自信。
     二、少写命题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拟题,让作文选题更具个性化。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便是成年人或是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很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相反,如果减少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例如老师在组织学生“吹泡泡”活动后,让学生自主拟题习作。学生拟出了许多题目,如“吹泡泡”“泡泡的乐园”“快乐的一课”……老师没有规定统一的题目,而是让学生选自己最想写的题目写。想写“吹泡泡”的同学,就着重写吹泡泡的过程;想写“泡泡的乐园”的同学,就多写写满教室泡泡的场面;想写“快乐的一课”的同学,就抓住同学嬉戏时的快乐感受来写。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就会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三、鼓励写想象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彩,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很强,创新能力随之也会增强。但有些学生很难区分幻想和现实以及文章中出现的天真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珍惜和呵护,并加于正确引导。
     例如在指导《假如我是……》的想象作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有学生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要变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失学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去。”这里就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教师要倍加珍惜和赞赏。而有学生说:“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就不用刻苦学习了。”这时教师就要加以正确引导,使想象既有鲜明个性,又合乎情理。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儿童诗、神话、故事、科幻作品等优秀范例人手,指导学生大胆创作,自由抒发情感,他们会越写越有趣,越写越大胆。文章的创新意识强了,写作自然不会落入俗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